台湾地区,长期阻碍中国统一就马英九?在他担任领导人期间,从美国购买军火从没有中断过,投资企业近20年从中国大陆赚取了数千亿的好处! 他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又以创纪录的军购构筑军事防线,并在社会层面设置无形的壁垒。解构这段充满争议的遗产,需要深入其政策的三个维度。 马英九时代的两岸关系,呈现出一种精心设计的“非对称”互动模式。他积极开启经济合作的大门,却谨慎地为深层社会融合设置了门槛,展现出“经济上靠近、社会上设防”的双轨策略。 2010年签署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与两岸直接通航政策,是其任内的标志性成就,这些举措为台湾企业打开了广阔的大陆市场,使其从中获得了数千亿的庞大经济利益。 经济上的靠近并未延伸到投资领域,其政府维持“戒急用忍”的政策思路,对大陆资本进入台湾的关键产业设置了重重障碍,形成了一种台湾企业获利、大陆市场单向开放的局面。 在人员交流上,这种策略同样明显,他将大陆配偶取得台湾身份证的年限从六年缩短至四年,并开放采认大陆学历。 但更深层次的融合被刻意搁置,讨论多年的陆生纳入健保问题直至其卸任仍未解决,针对在台陆生的“三限六不”政策,实质性地限制了他们打工、就业与申领奖学金的权利,阻碍了两岸青年一代形成真正的情感联结。 这种“经济热、社会冷”的格局,最终导致了2014年太阳花学运的爆发,这场学运中断了《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进程,也暴露了这种单向获利模式的内在脆弱性。学生的行动甚至占领了“立法院”,而其政府被指纵容了这一行为。 马英九执政期间最引人注目的矛盾,是其“两岸和平”的口号与空前军事采购的并存。他公开且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并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其核心理念是两岸必须通过和平、民主的方式统一。 他强调统一过程必须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提出“若大陆统一台湾的手段不和平,过程不民主,台湾人不接受”的观点。这一和平论述与其创纪录的军购行为形成了巨大反差。 其政府在八年任内,对美军购总额超过201亿美元,这一数字远超前任李登辉的162亿与陈水扁的84亿美元。 年均支出高达25亿美元,采购清单包括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与爱国者三型导弹等重型装备。 更有戏剧性的是,马英九曾承诺国防预算不低于GDP的3%,但除2009年外,任内均未达到此目标,到2016年其任内最后一年,该预算比例降至2.09%的历史低点。 卸任多年后,他的言论发生了显著变化。2024年8月,他公开批评对美军购是“钱坑法案”,并表示美国不可能为台湾牺牲自己的子弟,呼吁两岸问题不应让外部势力干预。 身份的转变似乎也重塑了马英九的公开叙事。作为在任领导人,他必须在国民党立场、台湾民意、美国期望与大陆压力之间寻求平衡。其政策因此呈现出明显的摇摆特征。 卸任后,摆脱执政压力的马英九,行动轨迹似乎变得更为清晰。他频繁率领台湾青年访问大陆,邀请大陆高校师生访台,并勉励新任国民党主席坚守“九二共识”。 这种转变在批评者眼中,是为自己“执政时筑墙”的行为进行粉饰;而在支持者看来,则是他得以更纯粹地践行其一贯的和平理念。无论动机如何,他留下的遗产仍在持续发酵。 当前ECFA部分产品的关税减让被中止,而赖清德政府的防务预算占GDP比例预计将达到3.32%,这些都与他当年构建的那个既相互依存又彼此防范的复杂结构息息相关。 马英九的两岸政策遗产,是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矛盾集合。他既非单纯的统一促进者,也非隐性的分裂主义者,更像一个试图为台湾寻找“模糊地带”的现实主义者。 他构建的“经济融合、政治疏离、军事对峙”模式,在短期内维持了脆弱的和平,却未能解决两岸关系的根本性矛盾。 随着两岸实力差距持续扩大,这一模式的空间正日益缩小,留给后继者的将是一个更加棘手的终极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