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创作背景与时代意义 这首词创作于1925年晚秋,当时毛泽东正受到湖南军阀赵恒惕

创作背景与时代意义 这首词创作于1925年晚秋,当时毛泽东正受到湖南军阀赵恒惕通缉,他离开故乡韶山,准备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封建军阀的混战,让国家满目疮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毛泽东以词为载体,抒发了革命青年对青葱岁月的追忆和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发问,绝不是文人墨客登高临远的闲情偶寄,而是一代觉醒青年对时代、对家国、对自身命运的磅礴“天问”,敲击出“少年中国”铿锵的青春鼓点,激励着无数有志青年投身革命事业。 艺术特色 • 壮丽的秋景描绘:上阕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人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动词,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展现了秋天的热烈与绚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体现了江水的清澈和船只的奋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刻画了天空的广阔和水底的灵动。这些景象构成了一个宏大而又充满活力的画面,为下文的抒情和思考奠定了基础。 • 强烈的情感抒发:下阕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生动地展现了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对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的见解,批判反动势力,将当时的达官贵人视为粪土。这种豪情壮志和革命气概,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冲击。 • 深刻的哲理思考:全词不仅有对自然景色和青春岁月的描绘,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深入思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谁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摆脱困境,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了摆在每一个有识之士面前的重要课题。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正是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肩负起了这一历史使命。 现实启示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的今天,《沁园春·长沙》的豪情依旧能够一次次点亮人们的心灵。它激励着当代青年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环境,努力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