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50年,铁匠朱其升看到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毛主席头像,他越看这个人越眼熟,于是偷

1950年,铁匠朱其升看到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毛主席头像,他越看这个人越眼熟,于是偷偷将妻子拉到一旁对她说:“其实毛主席是我结拜兄弟”妻子大惊:“你怕不是穷疯了吧!” 湖北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展柜里,半块锈迹怀表旁放着泛黄信纸,观众围着看:“这铁匠竟和毛主席结拜过?” 讲解员指着展品:“怀表是 1911 年毛主席送的,信纸是 1952 年的回信。” 1952 年秋收的湖北大冶。朱其升正在铁匠铺打锄头,院外突然传来马蹄声,县里干部翻身下马:“朱老,北京来信了!” 他擦着手接过牛皮信封,见落款 “毛泽东”,手瞬间抖得握不住信纸。 信里 “其升兄” 三个字让他落泪,毛主席竟记得四十年前枫叶坡的结拜。 时间倒回 1889 年,朱其升出生在大冶贫苦农家,12 岁就去铁匠铺当学徒。 师傅让他拉风箱,他却盯着炉火记火候,偷偷用泥巴捏农具模型。 15 岁那年,他打出第一把合格的镰刀,农户们都说 “老朱家小子手艺好”。 22 岁时,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村里,他放下铁锤参军,成了湖南新军的士兵。 在军营,他因肯吃苦、为人直,和老兵彭友胜成了好友。 1911 年秋,一个穿长衫的年轻人来参军,说自己叫毛润之,却没担保人。 招兵军官摆手拒绝,朱其升见这书生眼神亮,上前说:“我来担保!”彭友胜也跟着点头,两人把毛润之领进营地,战友们都笑他俩 “傻”。 可毛润之很快让大家改观,训练从不掉队,还在煤油灯下教士兵认字。 朱其升是文盲,毛润之就用树枝在地上写 “一、二、三”,手把手教他。 第一次写出自己名字时,朱其升激动得把树枝都捏断了。 深秋的休息日,三人去营地后的枫叶坡,毛润之讲起桃园结义。 “咱们也结拜吧!” 毛润之话音刚落,三人对着红枫跪下磕头。 彭友胜是大哥,朱其升老二,毛润之最小,成了 “三兄弟”。 1912 年春,清帝退位,毛润之要去求学,三人在营地门口告别。 朱其升用军饷买了斤猪肉,毛润之边吃边说:“以后太平了再聚。” 这一别就是四十年,朱其升后来回到大冶,开了间铁匠铺,娶了妻。 抗战时,日军烧了他的铺子,他只能背着工具箱走村串户,勉强糊口。 1950 年春,他去农户家修农具,看到墙上毛主席画像,瞬间愣住。 “这不是润之兄弟吗?” 他脱口而出,农户笑他 “老糊涂了”。 回家和妻子说,妻子骂他 “别瞎说”,可他心里始终不踏实。 他找村里教书的王先生打听,确认毛主席字润之、湖南人,更笃定了。 1951 年起,他让王先生帮忙写信,前五封都没回音,王先生劝他放弃。 可他没停,第六封信里,他详细写了枫叶坡结拜、教认字的事。 没想到 1952 年秋收,真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还邀他去北京。 冬天,他穿上妻子新缝的棉袄,第一次坐火车去北京。 中南海里,毛主席拉着他的手:“其升兄,你的打铁手艺还在吗?”在北京的一个月,毛主席陪他逛故宫,还特意做了红烧肉。 临走时,毛主席给了他一个布包:“这是稿费,你回去办合作社。” 回到大冶,他联合村里的木匠、篾匠,办起 “和平油布雨伞厂”。 开工那天,村民都来帮忙,他站在厂门口说:“靠双手吃饭,才踏实!”他每天在厂里指导生产,教年轻人打铁技巧,还把利润分给大家。 1954 年,雨伞厂生意红火,他带着工厂照片再去北京,毛主席很高兴。 “你这是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 毛主席送他一本签了名的《毛泽东选集》。 1960 年朱其升去世,临终前握着《毛泽东选集》,叮嘱子孙 “靠双手吃饭”。 他的雨伞厂后来成了地方国营企业,如今仍是当地的知名五金企业。 半块怀表和毛主席的信,在博物馆展出时,总有游客驻足听这段故事。 他的孙子还在从事五金行业,厂里挂着 “靠双手吃饭” 的家训牌匾。 当地学校会组织学生参观他的铁匠铺旧址,听这段跨越时代的友谊故事。 朱其升的人生,就像那半块怀表,虽有磨损,却藏着最珍贵的时代记忆。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青年毛泽东的一次从军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