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有这么多石油,为什么中国不开采?其实说白了,简单来说,越南已经在那里开采了,中国如果这时候插一脚,越南估计得跟中国闹翻。 越南早在1970年代就与苏联合作开发南海油气,如今油气收入已占其GDP的30%,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文莱也通过国际合作,在各自专属经济区内取得了可观产量,这些国家如同围着丰盛宴席的食客,已经纷纷动起了刀叉。 面对此情此景,中国展现出令人玩味的战略定力,尽管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早已掌握深海钻探技术,“海洋石油981”平台也在2014年就深入南海作业,但中国在争议核心区域的资源开发始终保持着克制姿态。 这种克制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南海争端涉及六国七方,主权主张相互交织,宛如一团乱麻,2016年南海仲裁案后,地区紧张局势一度升温。 对中国而言,单方面大规模开发争议海域资源,不仅会激化与越南等国的矛盾,还可能为域外大国介入提供口实。 中国的选择显得更为精妙,“双轨思路”,一方面坚守主权主张,另一方面与东盟国家协商“南海行为准则”,在资源开发上,中国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倡议。 2005年,中越菲三国签署的《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就是这一思路的成功实践,虽然合作后来停滞,但它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中国正悄然积蓄力量,“深海一号”能源站、蓝鲸系列钻井平台等大国重器相继问世,2021年中国海油在南海东部发现的亿万吨级油田,展示了中国深海勘探技术的飞跃,这些技术进步如同暗流涌动,为未来的开发奠定基础。 从更宏大的视角看,中国对南海资源的开发策略还折射出对全球能源格局的前瞻性判断,随着新能源革命的推进,化石能源的黄金时期可能渐近尾声。 在这种情况下,将部分海洋能源作为战略储备,先行开发其他国家优先开采的油气资源,体现了一种超越眼前利益的远见。 南海石油棋局上,中国看似“按钻不动”,实则是在等待更成熟的时机,当其他国家逐步耗尽近海资源,向更深海域迈进时,中国的深海技术和战略耐心或将转化为后发优势。 南海的石油宝藏静卧海底,等待属于它们的开采时刻,而中国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正以独特的东方智慧书写着自己的答案。 南海资源开发问题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作为崛起中大国的战略思维与全球视野,在我看来,中国在南海石油开发上的审慎,体现的是一种超越传统资源争夺的宏观思考。 当下全球正处于能源革命的转折点,可再生能源技术突飞猛进,碳中和成为国际共识,将南海石油视为“战略储备”而非“即时财富”,恰似为后化石能源时代预留的重要筹码。 这与沙特“2030愿景”中减少石油依赖的思路不谋而合,智者不为短期利益牺牲长远布局。 中国在南海的作为,实际上是在探索一种新型大国行为范式,它既要在核心利益上寸步不让,又要避免单边行动破坏区域稳定。 这种平衡术考验着外交智慧,也定义着中国在未来国际秩序中的角色定位。 技术层面同样值得深思,南海油气资源埋藏于深海,开发难度与成本远超陆地,暂缓开发不仅是政治考量,更是经济理性的体现。 随着中国深海技术的突破,未来的开发将更加高效、安全,“后发优势”有望带来更大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南海战略已超越单纯的油气资源争夺,而是构建涵盖能源、航道、生态、科研的综合性海洋战略,在这个宏大图景中,石油只是拼图之一,而非全部。 南海这盘大棋还在继续,中国的战略耐心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布局。 当各方对共同开发形成共识,当技术成熟到可持续开发,当区域合作机制更加完善,南海资源才能真正造福地区各国,这一天或许不会很快到来,但中国的准备方向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