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年太原北门血雨腥风,五员明将刚出阵,就被王保保一刀接一刀地收了人头。 太原是明军北伐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山西这块地,不仅是元朝最后的屏障,还是明军打开漠北的钥匙。 王保保本名扩廓帖木儿,蒙古人,家境不差,出身贵族。小时候在草原上长大,骑马射箭是从小练的,长到十几岁,已经是部落里一等一的骑术高手。 他和元朝的关系说深不深,说浅也不浅。虽是汉人养大,却一直跟着蒙古军队打仗,从小混在军营里,耳濡目染,骨子里带着草原人的狠劲儿。 他不是那种靠家族吃饭的主,是真刀真枪拼上来的。到了元朝末年,朝廷烂透了,上头无主心骨,下头军阀割据,老百姓日子过得比草还贱。 但王保保这个人,有一点不一样,他打仗不光是为了升官发财,更多是认死理,他认元朝就死心塌地地扛着那面旗子。 他在北方一带拉起队伍,手下兵不多但个个是死士。他的战法讲究快、狠、准,专打敌人主将,打乱阵脚,趁乱突围,别的将领打仗是排兵布阵,他是冲锋陷阵亲自上阵砍人头。 元大都被明军攻下后,王保保退守太原,此时的元朝已经是强弩之末,但太原这座城,是他手里最后的牌,丢了这块地方,北方就彻底没希望了。 他把太原整治得滴水不漏,粮草屯足,守将严明。他知道明军迟早会来,只等一战定乾坤。 明军这边,由徐达、常遇春两位大将带队,十万大军一路北上,兵锋直指太原。王保保不怕人多,他怕的是自己拼光了最后的本钱,换不来一个结果。 于是他集结兵力,严阵以待,准备依托太原城防与明军展开持久战。他深知明军士气正盛,避其锋芒、固守待变是最佳策略,凭借坚固城防和充足粮草,与明军形成对峙僵局。 常遇春深知太原城防坚固,硬攻必然伤亡惨重,与徐达商议后,决定采取夜袭之计。他号称 “常十万”,意思是他带兵如有十万虎狼,打仗从不拖泥带水,善用奇谋、速战速决。 徐达作为主帅,与常遇春一拍即合,两人分工明确,制定了周密的夜袭方案。待到深夜,明军趁着夜色掩护,悄悄逼近太原城下,常遇春亲自率领精锐部队为先锋,直扑王保保大营。 元军毫无防备,大营内顿时一片混乱。王保保正在帐中议事,听闻明军夜袭,仓促之间难以组织有效抵抗。常遇春率领明军奋勇冲杀,元军溃不成军,防线瞬间崩溃。 与此同时,徐达带兵从侧翼策应,彻底切断了元军的退路。王保保见大势已去,只得在亲兵护卫下突围而走。 王保保这一战,凭借太原城防坚守多时,但打仗不是单纯的死守,拼的是整体谋略与协同配合。他虽守住了城防一时,却没能识破明军的夜袭之计,最终导致兵败。 明军能赢,不是因为常遇春一个人厉害,而是每个将领都知道自己该干嘛。徐达稳扎稳打、运筹帷幄,常遇春勇猛果敢、善用奇谋,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 王保保陷入了固守的思维定式,未能及时洞察明军的战术意图,且元军此时已是强弩之末,士气低落、补给困难,难以长期支撑。 他能守不能变,能战不能谋,太原守得住一时,守不住一世。 太原一丢,元顺帝连夜逃奔,整个北方再无重兵可守。王保保虽然突围而走,却也失去了翻盘的机会。 他后来还在北地活动了一阵,但再也没有当年太原城下那股子锐气了。明军一步步北上,把元朝压回了草原深处。 常遇春在洪武二年(1369 年)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时突然病逝,年纪不过四十,将星就此陨落。王保保则一直在北方苟延残喘,直到多年后才彻底被明军驱逐。 这两个人,一个是明朝的开国悍将,一个是元朝的最后希望。他们的命运,在太原撞了个正着,也在那一战中定了结局。 王保保再厉害,也救不了元朝腐朽的命脉。常遇春再拼命,也不是靠一人打下的江山。 明军能赢,因为他们有体系、有配合、有目标,更顺应了天下大势与民心所向。 在今天回头看,不是为了评谁更厉害,而是看清楚:历史的车轮,从不为任何个人停下,真正能留下痕迹的,是那些能看清方向、顺应民心、带队前行的人。 那一战的风声、马鸣、铁甲交击,至今仍在史书深处回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