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你不能用中文演讲!”1970年,我国物理学家丁肇中在获诺贝尔奖后,想用中文演讲

“你不能用中文演讲!”1970年,我国物理学家丁肇中在获诺贝尔奖后,想用中文演讲,美国却坚决不同意,后来怎样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音乐厅里正在举行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当物理奖得主丁肇中走向讲台时,在场不少观众注意到他手里拿着的不是惯用的英文讲稿,而是一份中文演讲稿。 这个细节让美国驻瑞典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紧张起来,他们早在典礼前就多次试图阻止丁肇中使用中文发言。 就在典礼开始前两小时,美国大使馆还派人到丁肇中下榻的酒店做最后努力。 一位外交官直言不讳地说:“博士,您必须使用英文演讲,这是惯例。” 丁肇中平静地放下手中的钢笔,用坚定的语气回应:“我有权选择使用我的母语。” 这番对话让在场的人都感到意外。 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敢于打破这个不成文的规定。 丁肇中的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 早在接到获奖通知时,他就在思考如何利用这个全球瞩目的平台传递中国声音。 当时中国刚结束特殊时期,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科学发展存在诸多误解。 在丁肇中之前,诺贝尔奖台上从未响起过中文演讲,这一直被他视为遗憾。 颁奖典礼上,当丁肇中开始用流利的中文讲述自己的发现时,现场先是出现一阵轻微的骚动,随后渐渐安静下来。 组委员事先准备的同声传译人员显然没有预料到这种情况,手忙脚乱地寻找中文翻译。 而现场许多华人学者则难掩激动之情,有人甚至眼眶湿润。 这一刻,中文首次在诺贝尔奖的殿堂里回荡,打破了西方科学界长期以来的语言壁垒。 这件事的背后,是丁肇中特殊的成长经历。 他虽然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在中国度过。 他的父亲丁观海是土木工程专家,母亲王隽英是心理学教授,这样的家庭环境让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战争年代,他跟随父母辗转各地,这段经历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1949年全家移居台湾后,丁肇中在台湾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后来才赴美深造。 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期间,丁肇中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仅用三年时间就拿到了数学和物理双学士学位。 不过他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初选择物理专业时,连母亲都表示反对,认为这个专业难以谋生。 但丁肇中坚持自己的兴趣,最终在实验物理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获得诺贝尔奖认可的新发现,是丁肇中领导的研究团队在1974年发现的J/ψ粒子。 这个发现对粒子物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直接促成了他获奖。 在获奖后,不少美国同行劝他完全融入西方科学界,但丁肇中始终保持着与中国科学界的密切联系。 他经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值得一提的是,在颁奖典礼前,美国方面曾暗示如果坚持使用中文,可能会影响他后续的研究经费申请。 但丁肇中不为所动,他认为使用中文演讲不仅是个人的权利,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机会。 事实证明,他的这一举动并没有影响他的科研事业,反而赢得了国际科学界更多的尊重。 此后数十年,丁肇中继续活跃在物理学研究前沿,他主持的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吸引了全球数百名科学家参与。 虽然年事已高,他仍经常通过视频与中国年轻学者交流。 2018年,82岁高龄的他还亲自指导山东日照科技馆修改展陈模型,纠正了40多处错误,展现了一贯的严谨作风。 丁肇中的中文演讲开创了先例,为后来莫言、屠呦呦等中国获奖者树立了榜样。 如今,在国际科学会议上使用中文交流已不再是新鲜事。 据《科学》杂志统计,1976年中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仅千余篇,到2020年已超过60万篇,这种变化也体现在科学交流语言的多元化上。 回顾几十年前那个冬日午后,丁肇中在诺贝尔奖台上的中文演讲,不仅是一个科学家的个人选择,更成为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向世界表明,科学进步需要多元文化的参与,而中文正在为全球科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主要信源:(楚天都市报——华人物理学家大会禁说中文 媒体评论称岂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