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18岁考生拒绝保送清华,校长骂他:“太狂妄!”后来到了高考冲刺前100天,他又请长假离开学校。高考成绩出炉,普通大学的录取名单里都没有他的名字,但是过了20天,他却成为学校百年来第1位“颠覆者”! 2009年夏天,厦门双十中学的师生经历了一场难忘的“反转”。 18岁学生李柘远高考成绩未达厦门本科线,普通大学录取名单里不见其名,有人惋惜“好好的机会浪费了”。 这一切的起点,是李柘远高三时两个争议满满的决定。 高三上学期,他凭借物理竞赛全省第三名的成绩,拿到清华大学保送资格,学校在校门口贴出喜报,这份荣誉让不少家长羡慕不已。 但当校长找他确认保送流程时,李柘远却明确表示“想放弃”。 校长又急又气,拍着桌子问他“知道多少人抢这个名额吗”,周围老师也纷纷劝说,他却只坚持“有更想去的地方”,始终没动摇。 距离高考只剩100天,其他学生都在学校紧锣密鼓复习,甚至把洗漱用品搬到宿舍,李柘远却向班主任递交长假申请,提出回家自学。 班主任多次打电话劝阻,强调“学校复习计划是多年经验总结,考点把握更准”,可他还是坚持回了家。 消息在学校传开后,议论声不断,有人说他“怕考砸躲起来”,有人说他“拿了保送名额就飘了”,连同学都觉得“他这次肯定要输”。 没人知道,李柘远的“固执”源于早就确定的目标。 高一那年,他在图书馆翻到耶鲁大学校史画册,“通识教育”理念让他深受触动——这种不局限于单一专业、兼顾多领域学习的模式,正是他向往的。 后来他又了解到MIT理论物理专业的优势,更坚定了冲击海外名校的想法。 此前外国记者嘲讽“福建没人能考上耶鲁”的话,更让他暗下决心要打破这个说法。 回家自学后,李柘远没有松懈。 他把阳台改造成书房,先花一周做完近五年高考真题,用红笔圈出数学导数压轴题、英语长难句理解等高频失分点,制定“靶向突破”计划。 数学上,他按知识点分类错题,遇到解析几何难题就连续三天专攻,直到熟练掌握三种解题方法。 英语方面,他总结“题干定位法”,将每篇阅读时间控制在八分钟内,还自创背单词方法,十天记住四千个英语单词。 同时,他还要攻克雅思和SAT。 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背单词,中午做SAT真题,晚上要么看英美剧练听力,要么找美国长大的同学用英语交流练口语。 四个月里,他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英语水平从基础薄弱提升到雅思七分以上,为海外院校申请打下基础。 高考结束后,李柘远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焦虑等待,依旧按节奏准备海外院校相关事宜。 成绩公布时,他的分数确实未达本科线,学校里的议论声更多了,甚至有人说“当初不放弃保送就好了”。 但李柘远没受影响,继续等待海外院校结果。 二十天后,耶鲁大学录取通知书寄到学校(另有说法是MIT,当时他在申请材料中附了自己设计的“低成本物理实验装置”,该装置曾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消息传来,全校震惊,之前的质疑声变成了惊叹,校长拿着录取通知书,半天说不出话来——那个被骂“狂妄”的少年,用结果证明了自己的选择。 后来,李柘远在耶鲁表现优异,GPA保持3.9(满分4.0),获“耶鲁国际学生奖学金”“全美优秀本科生奖”,毕业时作为唯一中国学生代表发言。 毕业后进入华尔街高盛集团,三年从分析师升至经理,年薪超百万美元。 2016年,他辞职回厦门创办教育科技公司,撰写《学习高手》分享学习方法,还去偏远地区举办公益讲座,希望帮更多学生少走弯路。 类似的故事还有浙江的叶珈宁,放弃清华保送专攻物理竞赛,凭自研实验方案获国际奖项,最终考上MIT。 回看李柘远的18岁,他并非“狂妄”,而是对目标有着清醒认知。 从拒清华到自学备考,再到最终被海外名校录取,他用行动证明,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明确目标并为之全力以赴,就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