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胜电子的全球化从产业“LocalforLocal”布局,迈向“产业+资本”新全球化布局。
11月6日,均胜电子(600699.SH)正式以“0699”为股票代码在港交所主板挂牌。成功上市后,均胜电子将成为“A+H”两地上市的“汽车+机器人Tier1”双龙头企业。
在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浪潮与地缘政治格局重塑的双重背景下,均胜电子的港股上市计划,不仅是一次普通的资本运作,更是中国高端制造业从产品出海向资本出海与品牌出海转型升级的重要里程碑。
全球化布局再升级
赴港上市对均胜电子的意义,是其全球化运营体系的一次重要升级。
作为国内极少完成深度全球化布局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均胜电子的核心策略在于彻底践行“LocalforLocal”模式。目前,公司通过全球超25个研发中心和60个生产基地,实现了与全球整车厂的同步研发与配套。
这一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它使公司能深度嵌入各地主流车企的供应链体系,就近响应需求,有效规避贸易壁垒与地缘政治风险。欧洲子公司服务欧洲车企,北美团队对接北美市场,这种“主场服务”使其成为客户眼中的本地伙伴,而非外国供应商,在当下全球产业格局重构中极具战略价值。
经营数据充分反映了均胜电子海外业务盈利质量的飞跃。2025年上半年,公司海外市场收入达225.42亿元,占总营收比重接近75%。尤其亮眼的是,海外业务毛利率从2022年的约10.76%持续攀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7.74%。
均胜电子通过将部分生产从高成本地区向菲律宾、摩洛哥等更具成本优势的地区转移,以及在海外基地引入中国供应商优化采购成本,有效提升了海外业务的盈利能力。
当前均胜电子的全球化已从追求规模的扩张期,迈入提升单点效益的质量收获期,全球化能力正从成本中心转化为利润引擎。
此次“A+H”双平台上市,为这一高质量的全球化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一方面,港股募资优化了资产负债结构,为汽车与机器人双线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更便于公司未来利用国际银团贷款、海外债券等低成本融资工具。
另一方面,赴港上市是其从产品、技术出海,迈向资本与品牌出海的关键一步。联交所的国际监管倒逼公司治理透明化,为赢得全球顶级客户信任提供了信用背书。“A+H”的标签强化了其国际品牌形象,使“LocalforLocal”战略得以更彻底地执行。
无论业务规模还是盈利能力,当前均胜电子的海外业务已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压舱石,其卓越的全球化运营和成本控制能力,正持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务回报。
汽车智能化业务起飞
凭借在汽车电子领域的长期投入,均胜电子正迎来智能汽车订单的集中收获期。2025年1月,均胜电子拿下首个区域控制器超百万台量产订单;9月,获得150亿元国际头部客户订单;10月,再度新获50亿元智能电动化产品订单。
这一集中收获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均胜电子精准卡位了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节点。
首先,海外车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智能化转型,催生了巨大的市场缺口。面对中国新能源品牌在智能化上的领先压力,大众、福特、丰田等国际巨头纷纷加速智能座舱、高级别辅助驾驶等领域的布局。而这批急于转型的海外车企,恰恰是均胜电子凭借其在汽车安全系统领域积累的深厚根基,早已覆盖的“朋友圈”。这正是其成功的第二个关键:无与伦比的全球化客户优势。均胜电子客户覆盖全球超过100个汽车品牌,能够迅速响应海外市场的需求爆发。
另一方面,公司遍布全球的生产基地与研发中心,能够满足国际车企对本地化供应和服务的严苛要求。这种“中国研发效率”与“全球本土化布局”的结合,构成了其难以复制的护城河,让国际客户既能享受到创新带来的敏捷性,又能获得稳定可靠的全球供应链保障。
此外,均胜电子通过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掌握了从跨域融合中央计算单元到沉浸式智能座舱JaySpace+等一系列硬核技术,技术方案在成本和迭代效率上具备竞争力。
机器人部件新业务成第二增长曲线
均胜电子的战略眼光不仅限于汽车领域,2025年初,公司正式将业务升级为"汽车+机器人Tier1";4月设立宁波均胜具身智能机器人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推进相关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落地。
目前均胜电子的机器人关键部件解决方案已基本搭建完毕,推出了机器人全域控制器、AI头部总成、能源管理系统、传感器系列、轻量化机甲等核心产品。
客户方面,均胜电子已与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RIVR等国内外头部客户达成合作,产品已实现送货或批量供货。
海外市场端,均胜电子与北美头部机器人客户合作进展显著,均胜电子提供的头部总成的价值量除视觉模组与全面显示外,还包含结构件、控制板、线束等组件,整体价值量达人民币万元级别,目前已向该大客户进行小批量交付,预计2026年初始可实现大规模批量交付。
站在当前节点,随着技术快速迭代,汽车与机器人正迎来深度融合。从技术层面而言,智能汽车的“感知-决策-执行”技术链条与机器人具有一定相似性。均胜电子在汽车域控制、传感器融合、能源管理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使其能够近乎无缝地复用于机器人核心部件的开发。这意味着,公司并非从零开始跨界,而是在开辟一个技术协同效应极高的新战场。其“汽车+机器人Tier1”的定位,实质上是将其能力边界拓展至更广阔的智能终端领域,这有望打破市场对其传统汽车零部件公司的估值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