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架无人机+45枚导弹!,俄突袭乌能源设施,这场冲突何时休! 德国之声昨晚(11月9日晚)报道:“俄罗斯袭击导致乌克兰电力供应瘫痪。俄罗斯军队周六晚间动用458架无人机、发射45枚导弹袭击乌克兰。乌能源部称,这是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电厂最严重的袭击’导致该国发电能力降至‘零’。” 凛冬将至,能源就是生存的命脉。乌克兰全国25个城市在袭击中中招,基辅街头陷入一片漆黑,夜间能见度几乎为零,市民们不得不依靠手电筒摸索前行,往日的城市喧嚣被死寂与恐慌取代。 赫尔松、敖德萨等地的能源调度中心被迫转入地下临时设施,维修人员面对遍地狼藉却难以展开作业——俄军刻意错开攻击波次,让抢修工作举步维艰。 乌克兰国家电网无奈宣布,11月9日起全国各地区将实施8至16小时的轮流停电,而基辅、哈尔科夫等重灾区未来几日仍将面临不稳定的断电风险。 更令人揪心的是,此次袭击还波及为西部两座核电站供电的关键变电站,反应堆冷却系统供电中断风险骤升,乌克兰外长紧急呼吁国际原子能机构介入,直言这是在“赤裸裸地危及欧洲核安全”。 普通民众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零度气温下断电热供暖,老人孩子在寒夜中煎熬,医院的医疗设备因断电面临停摆,无数家庭在黑暗中承受着战争带来的苦难,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 这场能源攻防战并非单方面的攻击,而是俄乌冲突升级后的恶性循环。此前乌克兰就曾对俄罗斯黑海最大炼油厂发动袭击,而从8月至今,乌军的远程打击已让俄罗斯38%的原油加工能力停摆,32家炼油厂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国内汽油产量骤降100万吨,出现20%的消费缺口,多地加油站排起长队,黑市价格飙涨,甚至需要从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紧急进口汽油缓解困境。 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州、沃罗涅日州等地的能源设施也遭到乌军无人机空袭,超过2万户家庭在寒冬中断电,变电站起火、输电设备损毁的画面触目惊心。 双方都将能源基础设施当作攻击目标,试图通过摧毁对方的民生保障和战争经济命脉来获取优势,却没想到最终受苦的都是两国的普通百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换来的只是更多的伤痛与毁灭。 值得深思的是,美西方此前高调宣扬的“王牌武器”,在这场密集袭击中尽显疲态。被寄予厚望的海玛斯火箭炮未能挽狂澜于既倒,而号称拦截率100%的爱国者导弹,面对俄罗斯45枚导弹的攻击也频频“失灵”,实际拦截效果与宣传中的神勇相去甚远,所谓的“防空神话”不攻自破。 这不禁让人质疑,美西方不断向乌克兰递刀拱火,提供的武器究竟是在帮助乌克兰,还是在将其推向更深的战争泥潭?他们口口声声喊着“支持乌克兰”,却始终不愿推动双方回到谈判桌前,反而持续输送武器、激化矛盾,难道真的希望这场战争无限期持续下去? 特朗普曾直言,美西方对乌援助就是在“烧钱”,而这些烧出去的钱,最终都转化为了两国战场上的炮火和民众的血泪。俄乌冲突打到现在,没有真正的赢家。 俄罗斯的炼油厂被炸,能源经济遭受重创,国内通货膨胀加剧,民众生活压力陡增;乌克兰的电力系统近乎崩溃,基础设施满目疮痍,大量难民流离失所,国家发展陷入停滞。 而美西方却在这场战争中坐收渔利,军火商赚得盆满钵满,政客们利用战争转移国内矛盾,全然不顾俄乌两国人民的死活。这种将他国命运当作博弈筹码的行为,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也遭到了国际社会有识之士的谴责。 “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战争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只会带来无尽的破坏与伤痛。俄乌两国本是同根同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如今却兵戎相见,兄弟阋墙,实在令人惋惜。 美西方的拱火递刀只会让局势更加恶化,让战争的火焰越烧越旺,最终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地区危机甚至全球动荡。相反,和平谈判才是终结这场苦难的唯一良方,双方放下成见,回到谈判桌前,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分歧,才是对两国人民最负责任的选择。 当前,国际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国家呼吁俄乌停火止战。无论是俄罗斯的能源设施,还是乌克兰的电力系统,都是两国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都不该在战争中被肆意摧毁。 两国的民众都渴望和平,渴望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渴望孩子们能在阳光下奔跑,老人们能安享晚年。战争的伤痛难以愈合,和平的曙光却从未远去。希望俄乌双方能够认清现实,摒弃“以战止战”的幻想,响应国际社会的呼吁,尽快启动和平谈判。 美西方也应停止拱火递刀,承担起大国责任,为推动局势降温发挥建设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两国人民早日摆脱战争的苦难,让破碎的家园得以重建,让和平与安宁重新回到这片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