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博弈看印度:为何难有中国式的从容? 中美贸易战暂告段落,双方开始落实协议,为紧张的经贸关系降温。这场大国之间的“高手过招”,让隔岸观火的印度舆论感触颇深,甚至有些“心服口服”。 印度媒体和观察家们反复回味这场较量,不禁对中国应对美国压力的策略赞誉有加。他们认为,中国敢于“针锋相对”、精准反制的做法,为其他国家如何应对霸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考范本。 赞赏之余,印度舆论更多地将目光转向了自身,不无遗憾地用来“敲打”莫迪政府。他们发出灵魂拷问:同样自视为世界大国,为何印度在面对美国的贸易压力时,显得如此被动和无力? 问题的核心在于策略。当特朗普政府挥舞关税大棒时,莫迪政府选择了一条以退让求妥协的道路,甚至应美方要求,在俄石油采购等问题上做出让步。然而,这种示弱并未换来美国的善意,反而让对方在谈判中得寸进尺。 反观中国,其底气来源于几十年来的长远布局和未雨绸缪。无论是牢牢掌握稀土这一“王牌”,还是在贸易战初期就开始推动供应链多元化、降低对美依赖,中国都为可能的冲突做足了准备。因此,当新一轮关税威胁来临时,中国能够从容应对,让美国不得不认真对待。 印度舆论也看穿了特朗普的“交易艺术”。事实证明,在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性(如“印太战略”)或个人私交,在特朗普的核心经济议程面前,分量都远远不够。他把关税政策视为自己的标志性工具,经贸谈判这关过不去,其他一切都免谈。 归根结底,印度舆论的潜台词是:印度并非没有筹码,而是缺少运用这些筹码的魄力和清晰的战略。他们期望政府能更主动,展现出捍卫自身核心利益的决心,而不是一味忍气吞声。 当然,中国的成功经验难以简单复制。印度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但第一步,或许是先从眼前的谈判中学会如何挺直腰杆,不再空有姿态。长远来看,“自力更生”的战略自主性,才是摆脱受制于人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