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院直播,提到的超材料可以做潜水器!要是能用超材料造出这样的装备,既能扛住万米深海的极端压力,又能实现实时通信、精准声纳探测,还能自主调节表面流体性能减少阻力,那它和现在的潜水器比起来,真的就是两个维度的存在了,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突破。
我先用几个数据让你感受一下差距:目前像“奋斗者”号这样的万米级潜水器,载人舱用的是高性能钛合金材料,能扛住约1100个大气压,相当于2000头非洲大象站在一个人背上,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它的外壳主要功能是承压和保护,通信、探测这些功能还得依赖额外加装的设备,比如声学所研制的水声通信系统。而未来的超材料潜水器,它的外壳本身就会是一套高度集成的智能系统。
想象一下,这层“皮肤”可能是一种多层复合的超材料结构。它的核心或许会采用正在研究的零泊松比超材料作为耐压芯层。这种材料在承受巨大径向压力时,横向几乎不收缩不变形,能把压力均匀分散,像海绵一样吸收掉大部分应力,这样传递到内壳的力量就小了很多。
有关研究表明,这种设计在1000米水深(静水压力约10兆帕)下,最大应力可以远低于母材的屈服极限,比如TC4钛合金的860兆帕,安全冗余很高。这意味着在万米深渊,外壳不仅能保持完整形状,还能维持恒定的浮力储备,为更轻量化的设计提供了可能。
更关键的是,这层外壳将不再是“哑巴”。可以在材料中嵌入功能基元,让它天生就具备通信和探测的潜力。比如,通过特殊设计的三维微结构,使外壳特定区域对特定频率的声波产生异常响应或共振,这样它本身就能作为水声通信的换能器或者声纳阵列的一部分。
这或许能突破传统水声通信的某些瓶颈,实现更稳定、更高效的实时数据传输。甚至,结合局部共振原理,这层外壳还能有效抑制特定频段的声辐射,实现声学隐身,让潜水器在探测外界时,自身更“安静”,减少干扰也降低被察觉的风险。
至于自主调节表面流体性能,这听起来很科幻,但超材料确实提供了路径。比如,通过设计微米或纳米级的表面结构,或者集成微小的柔性驱动单元,就能在需要时改变表面的粗糙度或形态,影响边界层流体的流动状态。
这在宏观上可能表现为减小航行阻力、降低噪声,甚至能在复杂海流中实现更精准的操控。这就像是给潜水器穿上了一件能随时改变“泳衣”材质的智能泳装,阻力大了就变光滑,需要稳定了就增加附着力。
如果这一切成真,这艘潜水器就不仅仅是一个潜水工具了,它会成为一个智能的水下探测和作业平台。它能更自主、更持久地在深海工作,帮助我们更细致地描绘海底地图,发现更多像深渊狮子鱼那样适应了极端环境的奇特生物,甚至直接在现场对采集的样本进行一些初步分析。它或许还能更敏锐地监测到深海环境中的污染物,比如那些已经存在于万米海底的微塑料,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及时的数据。
我觉得超材料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某项性能指标的提升,更是一种设计范式的根本转变。它让我们从被动选择天然材料,转向主动设计和创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人造材料。这种“材料即功能”、“结构即功能”的思路,是颠覆性的。
当然,要把这些美好的想象变成现实,我们面前的路还很长。比如,如何确保这些复杂功能在深海高压、低温、腐蚀的极端环境下长期稳定工作?如何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智能制造?如何解决多种功能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干扰?这些都是需要啃的硬骨头。但正如光启当年坚信超材料能改变世界一样,我对它在深海探索中的应用同样充满信心。
这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紧密合作,从材料科学、海洋工程到人工智能,一个都不能少。期待未来有一天,我们能造出这样的智能潜水器,更自由地探索那片广袤而神秘的深海世界。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