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日报
西河大鼓《新农人儿》主创团队:
“老曲艺”唱出乡村振兴新故事
□本报记者史晓多
“与曲艺结缘30余年,能够获得群星奖非常激动,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11月4日,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报送,河北省群众艺术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廊坊市群众艺术馆联合创排的西河大鼓《新农人儿》荣获第二十届群星奖,得知这一喜讯时,作品编剧、廊坊市曲协主席姜子龙难掩兴奋。
《新农人儿》以河北曲艺西河大鼓为载体,围绕大林与小林父子就大棚拆旧建新的冲突展开,父子间幽默诙谐的对话,将新时代农民运用智慧农业、电商直播、绿色科技等现代化手段创业致富的故事娓娓道来。
“作品从开始筹划、采风、调研,到剧本创作、舞台呈现,历时一年半时间。”姜子龙介绍,创排过程中,他们全面收集关于新农村、新农人的报道,同时深入石家庄、保定等地调研、参观、体验新农人生活,作品进行了7次修改加工,经多位曲艺作家、编导论证,才进入排练阶段。
姜子龙表示,在演出筹备过程中,主创团队精心遴选了两位演员,一位是西河大鼓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雪,另一位是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张爽。这两位青年演员与编导、乐队等成员一起,细致琢磨每一个唱腔和动作,刻苦排练、精益求精。最终,他们在群星奖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
“西河大鼓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非常独特。虽然它是一种古老曲艺,但《新农人儿》在创作之初,主创团队就要求必须说新人、唱新事,按照精品的标准来打磨,让作品立得住、演得好、叫得响。”河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作品主创解欣说。
秉持这样的创作理念,《新农人儿》既保留了西河大鼓“说唱相间、鼓板伴奏”的传统特色,又创新融入情景演绎等现代表现手法。作品唱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既展现新农人敢闯敢试的奋斗精神,又巧妙传递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时代理念;既满足老戏迷的审美需求,又吸引年轻观众关注非遗,让观众在乡音乡韵中感受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解欣认为,西河大鼓《新农人儿》此次获奖,为群众文艺创作树立了标杆,极大鼓舞了群文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的信心。今后,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将在创作过程中持续发掘并培养更多优秀文艺人才,着力储备群众文艺创作的新生力量,积极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全面提升公众文化素养。
“群星奖的舞台,也是我们相互学习、借鉴的平台。在这里,多元素、多门类的群众艺术创新融合,人民群众的艺术创造、文化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李雪说,此次获奖是一个良好开端,对自己也是一次极大的鼓励,今后她会将西河大鼓唱给更多人听,让非遗之花越开越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