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军队压力很大,印度公开卫星照片,发现中印实控线附近,我国南隆子机场新修建了36座加固飞机掩体,还发现了,多架彩虹-4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 印度最近公开的卫星照片算是把自己架在了火上烤。那些照片清清楚楚拍到,中印实控线附近的我国南隆子机场,新起了36座加固飞机掩体,多架彩虹-4察打一体无人机也停在机场里。这画面一出来,印军高层估计夜里都睡不踏实,压力可不是凭空来的,全是这些实打实的装备和设施砸出来的。 南隆子机场本身就不是普通地方,这是座海拔3900多米的高高原机场,军民合用,离印度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上苏班西里区就几公里距离。等于说我方的战机从这儿起飞,几分钟就能抵达实控线关键区域,这种地理优势本身就让印度很被动。民航局早说过,这机场是“治边稳藏”的重要举措,不光方便民生,军事上的战略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更要命的是那36座加固掩体,这可不是简单的机棚,军事专家王亚男解读过,解放军的新式加固机堡是多层不同标号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整体呈拱形,厚度能到3米,硬扛美军1000磅制导炸弹都没问题。机堡大门用的是跳板门设计,开关快还能防冲击波,比传统推拉门靠谱多了。 最关键的是机堡里藏着全套保障设施,加油、装弹、加电加气一套流程能在里面完成。战机不用露天暴露在高原的强紫外线和低温里,随时能挂弹起飞。以前印军还琢磨着万一有事能突袭机场,现在这想法基本落空了。36个“硬壳子”护着战机,他们想炸都炸不动,反而得提防我方战机随时出动。 彩虹-4无人机的出现更像是给印军套上了“紧箍咒”,这玩意儿不是花架子,翼展18米,侦察型能在天上飘三四十个小时,把实控线附近的每片山谷都扫遍。攻击型更狠,能挂345公斤弹药,6个外挂点能挂AR-1导弹这类精确打击武器。 伊拉克用它打ISIS的时候,260次空袭成功率接近100%,实战效果摆在那儿,现在它蹲在南隆子机场,印军的巡逻队、临时工事,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之下。要是真有越界行为,无人机不用等战机起飞,直接就能发动打击,这种“发现即摧毁”的能力,印军根本没法防。 印军自己的家底更是衬得他们底气不足,之前有照片流出来,印军巡逻队在边境迷路冻伤,士兵有的穿二手美制防寒服,有的连鞋都没了,腿裹着塑料袋抗寒,丢的英萨斯步枪还被我方捡了回来。 那款被印度吹成“国之骄傲”的英萨斯步枪,在高原上就是个“病秧子”,低温下快慢机容易坏,枪管打几发就发烫,卡壳断裂是常事,士兵都抱怨“一拍就碎、一干就废”。 后勤更是印军的死穴,高原冬季零下40度,积雪封路,他们的补给线就一条,还老发雪崩。我方这边呢,多条平行公路网早就修通了,南隆子机场这样的设施更是保障枢纽,日补给能力是他们的好几倍。 海拔5200米的前哨点都能吃上火锅烤肉,印军士兵却有在大雪天穿单衣巡逻的,这种保障差距下,印军连正常巡逻都费劲,更别说应对我方的军事部署了。 空中力量的差距更明显,印军的苏-30MKI也就260架,阵风才36架,而我方歼-20在高原都部署200架了,歼-16D还能搞电子压制。 他们的无人机更拿不出手,老的Heron无人机早就老化,新买的MQ-9B高原改装还慢,数量也少得可怜。反观我们,彩虹-4只是其中一款,翼龙系列也在列装,无人机体系早就成型了。 10月底中印刚举行第23轮将军级会谈,双方说要维护安宁,但这背后是印军的无奈。印度陆军参谋长Dwivedi都承认,中国的基础设施让150公里的拉锯战能在两三小时内动员,而印军动员速度差远了。 他们以前还靠夏季抢高地、冬季固守的套路折腾,今年春夏连这套路都不敢用了,巡逻半径缩了三成,主动越线几乎没有。 印军的压力本质上是实力落差压出来的,南隆子机场的36座掩体,是我方战机的“金钟罩”,让他们的空袭幻想破灭。彩虹-4无人机是“千里眼”加“手术刀”,把实控线盯得死死的。再看看他们自己,装备拉胯、后勤掉链、体系残缺,跟我方系统化的高原作战保障体系根本没法比。 这些设施不是为了挑衅,而是实实在在的防御和威慑,印度自己通过卫星照片看清了差距,压力自然就来了。这种压力不是喊口号能化解的,毕竟装备性能、基础设施、后勤保障这些硬指标,骗不了人也藏不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