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八一厂已经很乱了,当时厂里私底下流传着一句话:“男的,不如女的,老的,不如少的。”这话说的就是王晓棠。 1966年的八一厂早就没了前些年的蓬勃气,文革的风刚刮到文艺界,这座曾经拿过全国第二先进厂称号的电影厂就陷入了混乱。 厂里的标准放映间大门上方那块“先进厂”横匾早被摘了下来,曾经蹬着自行车买道具的务实作风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大字报,原本排满的拍摄计划全停了,连老演员刘季云这样的资深前辈都遭到了不公正对待。 人心惶惶中,没人再关心镜头光影,大家都在琢磨怎么自保,私底下却悄悄流传着一句话:“男的,不如女的,老的,不如少的。”这话明眼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王晓棠。 那时的王晓棠刚过三十,正是事业巅峰期,1958年调入八一厂后,她接连拍出《神秘的旅伴》《英雄虎胆》这些经典,1962年还当选了“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两年后更凭《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双角拿下百花奖最佳女主角。 这成绩在全厂没人能比,尤其是《野火春风斗古城》里一人分饰金环、银环的难度,至今想起来都让人佩服。当初定角时,连打饭排队的人都在议论她能不能hold住,毕竟之前她演的要么是娇柔少女,要么是妖娆特务,没人相信她能同时驾驭刚毅的金环和温厚的银环。 可她硬是把小说背到倒背如流,跟编剧讨论时能精准说出某段在第246页,还特意用小提琴定音器校准发音,让金环的声线比银环高出五度,连语流节奏都打磨得截然不同。这种较真劲儿,在混乱年月里更显得扎眼。 混乱中最惨的是厂里的老演员和男同志,那些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艺人,动辄就被安上“旧文艺工作者”的帽子,批斗会一场接一场,男同志们则常因“家庭成分”“历史问题”被牵连,要么被派去干重活,要么干脆被停职反省。 反观王晓棠,虽是女同志,年纪也不算大,却凭着过硬的业务能力攒下了特殊的“底气”,她1960年就拿过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青年演员奖,那可是军队演员第一次以个人名义得的国际大奖,这份荣誉在乱局里多少能挡点风浪。 更难得的是她做人硬气,批斗会上不管怎么逼问,她都不肯诬陷身边的勤务员,只一句“我自己干的”扛下所有压力,这种骨气让不少人暗地里佩服。 当然没人觉得王晓棠过得轻松,1966年之后没多久,她就被下放到北京怀柔的林场当工人,一去就是六年。最让她痛彻心扉的是,唯一的儿子生病时没人照顾,年仅17岁就不幸去世。 可即便遭遇这么大的打击,厂里人私下议论时还是会想起她的好,毕竟在那个连剧本都不敢看的年代,大家能聊的只有过去的经典,而王晓棠塑造的那些角色早就刻进了厂里人的记忆里。 有人说要是没乱起来,她肯定能拍出更多好片子,还有人记得她当年为了改戏里的台词,敢跟导演严寄洲提意见,把两页长的对话精简成“老地方”三个字,这种才华在当时的环境下更显珍贵。 那句俗语其实藏着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在混乱的冲击下,原本受重视的老资历、男同志反倒更容易受波及,反倒是王晓棠这样年轻、业务拔尖的女演员,凭着过往的成就和过硬的品格,没像其他人那样垮掉。 另一层是大家的私心感慨,在人人自危的日子里,念叨起她的名字,其实是在怀念那个能安心拍戏、凭本事说话的年代。毕竟八一厂建厂初期的朝气,就是靠王晓棠这样“非常用功”的人撑起来的,她常说演员进棚得准备三四套方案,遇到光线变了、机位动了都能应对自如,这种专业精神在乱局里成了一种念想。 后来有人问起王晓棠那段日子,她从没多提委屈,只说自己是军人,逆境里也要挺胸前行,但厂里流传的那句话,早成了1966年那段混乱岁月的特殊注脚。它既藏着当时的无奈,也透着大家对真正有才华、有骨气的人的隐秘认可。毕竟在那样的年月里,能被人私下惦记着好,本身就是种难得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