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航天专家罗健夫,从发现癌症到去世仅仅只有4个月的时间,去世后,医生根据他的遗愿解

航天专家罗健夫,从发现癌症到去世仅仅只有4个月的时间,去世后,医生根据他的遗愿解剖他的遗体时才发现,他的体内竟布满了肿瘤!     提到罗健夫,可能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太熟悉,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是航天领域的顶尖专家,被誉为“中国式的保尔”,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为国奉献。     他的故事充满了坚持与无私,直到最后,尽管身体已经支撑不住,他依然没有停下自己的科研工作。     令人震惊的是,他在确诊癌症到去世仅四个月的时间里,坚守岗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为国家、为科研事业付出。     罗健夫出生在湖南湘乡,1956年考入西北大学原子物理系。     毕业后,他便全身心投入到了航天科研事业,1969年,国家启动了图形发生器的研发项目,这是航天电子工业的关键设备。     当时,国内连参考资料和样机都没有,大家普遍认为这项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     但罗健夫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带领团队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实验室里,开始了艰苦的研发工作。     那几年,罗健夫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     同事们都说他“工作不要命”,每天工作到深夜,调试设备时,他常常只休息四个小时,饿了就啃口干馒头,累了就在塑料板上躺一会。     连中秋节他都在实验室里度过。为了掌握更多学科的知识,他挤公交时都在看书,有时候坐过了站也没意识到。     为了看懂外国的技术文献,他还自学了第二外语。     就是凭借这股拼劲,1972年,我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研制成功,1975年Ⅱ型图形发生器问世,填补了国内空白,1978年还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然而,在申报成果时,罗健夫却悄悄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了最后,3000元奖金一分没拿,全部上交了组织。     1981年,Ⅲ型图形发生器的研发进入了关键阶段,罗健夫开始感到胸口隐隐作痛,但他依旧舍不得花时间去看医生,继续埋头工作。     每次疼痛发作,他就揉揉胸口,然后继续画图纸、调设备,连家人和同事都没提起过他的病情。     直到1982年2月,罗健夫在实验室里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     诊断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他得了淋巴癌晚期,医生告诉家属最多还有几个月的生命。     罗健夫得知病情后,第一句话竟然是让医生不要告诉家人,怕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住院期间,他的床头总是堆满了科研资料,任何一个来访的同事,他都会抓住不放,讨论技术问题。     尽管自己处于濒死的状态,罗健夫依然考虑到他对国家的责任。他向医生提出一个特殊要求:“我死后,遗体捐给国家解剖,说不定能帮助你们找到治这种病的办法,也算为医学做点贡献。”     1982年6月16日,年仅47岁的罗健夫永远离开了我们。     按照罗健夫的遗愿,医生在解剖他遗体时,现场的医护人员都被震惊了。     当他们打开他的胸腔时,看到他的周身布满了癌肿,心脏旁的肿瘤巨大,胸骨几乎被肿瘤顶得支撑不住,脆弱到一碰就会碎。     医护人员才意识到,罗健夫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竟是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仍然坚持为国家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     这份坚韧和毅力,常人根本无法想象。     罗健夫的一生,不仅献给了科研事业,也展示了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     两次评高级职称时,他都主动放弃了名额,说自己“水平还不够”,单位提出要提拔他做研究室主任,他婉言拒绝,认为“不当官能集中精力搞科研,对国家更有利”。     尽管家里经济并不宽裕,他却将买衣服的钱用来购买科研书籍,还主动把调资名额让给了更加困难的同事。     罗健夫的无私精神和奉献精神影响了无数人。     他后来被追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还入选了“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他留下的不仅是填补空白的科研成果,还有那份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虽然如今图形发生器早已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但罗健夫的故事依然在航天领域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     真正的伟大,不在于鲜花掌声,而是在于那些默默坚守、为国家为人民献身的无私奉献。     罗健夫的生命,虽然短暂,却是极其光辉的。     他是我们永远的榜样,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用自己的生命献给祖国的科学家。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