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安徽黄村一幢建于清朝的大宅子遭遇拆迁,主家心痛无奈,没料到,美国人南希愿意出价1.25亿元购买。 安徽山村里,一座两百年老宅眼看就要被推倒重建,谁知拆迁通知刚下,一个美国女人突然现身,甩出巨资买走整栋房子。1.25亿元的报价听起来天方夜谭,可这事儿真发生在1996年的黄村,荫余堂的命运就此翻盘——它会就此消逝,还是远走他乡续写传奇? 安徽休宁县黄村,窝在黄山脚下,这地方山清水秀,徽派老屋到处是。1996年春天,村里突然热闹起来,干部挨家挨户发通知,说要搞乡村改造,拓宽路建新房,那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荫余堂,就这么被划进拆除名单。荫余堂是黄家老宅,占地一千多平米,五进院落,高墙深宅,马头墙翘起,黑瓦盖顶,门楣上砖雕花鸟鱼虫,里头木梁榫卯咬合严丝合缝,典型的徽商气派。黄家从清末起在这里住了八代人,靠茶叶木雕做买卖,宅子不光是住处,还是家族根基,藏书楼里族谱账册一摞摞,祠堂祖牌位供着,每年清明全家聚齐烧纸磕头。 拆迁消息一出,黄秋华这后人坐不住了。她是宅子最后住户,每天守着空荡荡的院子,井台边石缸还存着雨水,影壁后天井积满落叶。村口茶馆里,大伙儿抽旱烟议论,说这是为村长远计,新路一通,货车直达,经济才能活络起来。可对黄家来说,这宅子承载太多往事,从祖辈徽商南下扬州淘金,到民国时抗战藏书,全刻在那些青砖绿瓦上。补偿款谈了又谈,亲戚从外地赶回,围桌翻地图,算着怎么安置,可谁都知道,钱换不回那份根。 就在这节骨眼上,美国学者南希冒出来了。她本名白灵安,哈佛人,对中国古建情有独钟,早几年就跑安徽村村寨寨踩点。1996年4月,她从上海火车晃到屯溪,再颠簸小巴进黄村,一眼看中荫余堂。这宅子正统,木构件两千七百多件,石片九百多块,家具摆设全在,徽派精华全齐。南希不是头回见世面,她在美国博物馆干活,知道徽建稀缺,国内拆迁多,留不住。黄秋华接待她时,两人隔着翻译聊,南希摊开笔记本,指着照片比划,问砖雕哪年刻的,木漆怎么配的。黄家起初将信将疑,美国人买老屋干啥?可南希方案摆上桌:不光买,还整栋拆了运走,在美国原样复建。 谈判在村委屋里拉开,桌上文件堆山,南希圈条款,强调文物价值,得留给后世。黄家后人翻合同,算资金怎么分,政府部门也掺和,批手续走程序。南希真金白银砸下来,实际成交价三万美元,够盖拆运重建全套。黄秋华签字那刻,空气里茶香混着墨味,大家松口气。这价虽没标题里1.25亿那么夸张,但对当时黄村,够实惠,够解燃眉。南希这步棋,不止救宅子,还让黄家看到,传统文化能走出去,换来国际认可。 1997年春,拆活儿上手了。安徽本地匠人上阵,美国工程师远程指导,先清院子,软刷扫尘,石狮裹稻草抬走。砖墙一层一层撬,每块标号,泡沫纸包紧。木梁吊起,检查榫头,锯子慢切,木屑散一地。家具泡水洗,瓷器草绳捆,四个月磨下来,部件拆成四批,十九个集装箱先走,三批跟上,总四十箱海运上海港。船开时,浪花拍堤,集装箱码得齐整,标签油墨黑亮。南希陪第一批,站码头挥手,风吹乱头发。 部件到美国波士顿港,叉车推仓库,清点清单,查霉变。选址马萨诸塞州赛勒姆镇,碧波地·艾塞克斯博物馆地块,挖基铺防潮,安徽匠人飞过去,带工具箱落地。围图纸比榫口,锤子敲木头,灰浆抹砖缝。雪天浇柱基,蒸汽腾白霜,木件吊位,绳索拉紧。瓦片排铺,雨水试坡度。黄秋华寄族谱影本,贴墙参考,门窗对称准。1998年春节前后,轮廓现,围巾裹紧踩雪巡。 重建费劲,木料潮湿变形,得重找华裔匠师,学徽州油漆配方。南希通宵改图,手绘线条,确保拱门角度不差。安徽人围火盆喝茶,传嵌瓦诀窍。几经折腾,2003年6月,荫余堂重见天日,院落天井一模一样,砖瓦木雕原汁原味。开放那天,黄秋华飞波士顿,推门进,影壁映眼,井台石缸在位。她走一圈,指栏杆忆儿时,门外海风吹,鸟鸣树梢响。 这事儿搁今天看,是文化保护的活样本。荫余堂成了中美交流桥头堡,馆里年访上万人,听讲解员讲安徽乡村旧事,摸砖石感历史。国内拆迁多,古建难留,南希模式启发大伙儿,国际合作能救急。黄家后人拿补偿,村子新路通,经济上台阶,大家日子好过。传统文化不光守土,还能扬帆出海,徽派技艺传全球,中华民族自信满满。南希说,这不单修房,是复原一段史,尊重原始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