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翻出2010年花1000块买的ONLY羽绒服,今天拆开看填充绒全是碎羽毛+小绒丝

翻出2010年花1000块买的ONLY羽绒服,今天拆开看填充绒全是碎羽毛+小绒丝,几乎没什么完整的羽绒朵,手感还发糙,这质量确实有点拉垮啊! 你说这事儿整的。我窝在书房书桌键盘上全是指纹,边拆快递边看直播解说,手指冰凉+肚子咕咕叫。十年前花半个月工资买的羽绒服,拆开一看里头跟碎纸屑似的,这哪叫羽绒服啊,整个一羽毛收集器。 羽绒服保暖全靠羽绒朵。朵绒越多越暖和,蓬松度也高。羽丝和碎毛根本撑不起空气层,风一吹就透心凉。某些媒体总吹嘘老物件质量好,实际拆开才知道里头有啥猫腻。 这事儿让我想起去年冬天。那会儿寒潮来了,我穿着这件ONLY出门,没走两步就冻得直哆嗦。当时还以为是自个儿体质变差了,现在琢磨着,压根就是衣服不保暖。你说气人不气人? 行业里把这种填充料叫“低配混合绒”。正经羽绒服含绒量至少50%以上,高端款能到90%。但有些商家会用羽丝、碎毛甚至化纤混充,成本能省下一大半。消费者光看外表根本分辨不出来。 直播看到一半突然想起没回老妈消息。赶紧拿起手机,发现她刚发来语音问要不要寄老家做的腊肉。这羽绒服的事儿倒让我想起,她总说现在东西不如从前耐用,看来真不是瞎唠叨。 现在市面上羽绒服价格更乱了。便宜的标两三百,贵的敢要四五千。2025年有个消费者协会检测发现,三成标注“90白鸭绒”的样品实际含绒量不到70%。有些直播间卖的爆款,拆开一看里头全是羽丝和化纤棉。 羽绒服国标其实早就更新了。2024版新规要求必须标注绒子含量,不能再用“含绒量”这种模糊说法。绒子才是真正保暖的部分,羽丝根本不算数。可惜很多小厂家还在打擦边球,标签写得花里胡哨,里头填充的却是边角料。 你说这玩意儿穿了15年算物尽其用?我倒觉得是咱们对商家太宽容了。十年前一千块啥概念?当时北京房价才两万出头,现在都涨到七八万了。按这比例折算,相当于现在花了三四千买件次品,搁谁不窝火? 不过现在消费者也学精了。很多人买羽绒服先看水洗标,再捏捏衣服听声音。朵绒多的手感柔软还没啥声响,碎毛多的窸窸窣窣像捏包装纸。还有些人会揪一小撮用打火机烧,真绒烧完是焦糊味,化纤一烧就缩成硬疙瘩。 前几天看到个测评视频挺有意思。up主把五件不同价位的羽绒服拆开称重,最贵的反而填充量最少,中档那件绒子含量最高。所以说价格也不完全代表质量,关键还得看实际填充料。 我这件ONLY算是老古董了。现在品牌早换了生产线,新款都用热熔胶代替缝线防止钻绒。但听说2025年又有新问题,有些厂家为了追求轻量化,把充绒量减得太少,北方零下根本扛不住。 其实羽绒服这行业水挺深。南方工厂主要用鸭绒,北方偏好鹅绒,还有说匈牙利白鹅绒最保暖。但据2025年国际羽绒羽毛局报告,真正影响保暖性的不是产地,是绒朵大小和清洁度。有些标榜“极寒系列”的,用的却是未成熟水禽的绒毛,保暖性能差一大截。 想想也挺无奈。咱们普通消费者哪懂这些门道?买件衣服还得先成为半个专家。要不就被商家忽悠,要不就得像我这样,穿十五年拆开才看明白。 你们说现在这情况该咋整?是继续将就穿老衣服,还是冒着被坑的风险买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