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府东街》是大众网菏泽打造的时政栏目,论时事,说热点,用别样视角,表达菏泽态度,呈现菏泽之变。
此文是第170篇。
大众网记者王佳菏泽报道
10月28日,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北京举行,当晚,巨野工笔牡丹画《花开盛世》亮相“2025中国广电视听精品之夜”,电视剧《国色芳华》入选“2025年度推荐作品”电视剧(网络剧)。
《国色芳华》剧中牡丹品种“琼台玉露”的原型“绿幕隐玉”,随着剧集的热播被世人熟知。此花初开绿色为幕,盛开洁白无瑕,顾名思义“绿幕隐玉”,是由菏泽曹州百花园高级农技师孙文海及其父亲孙景玉共同培育而成。该剧不仅获得了豆瓣评分7.8分的高口碑,更在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播出,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又一亮眼名片。
一部剧如何激活一座城的文化基因?两朵花何以绽放出产业的万千气象?一支笔又怎样绘就乡村振兴的时代图景?
在山东菏泽,牡丹和芍药正以多元形态破圈生长,激活了千年花城的产业脉络,催生出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交相辉映的“繁花故事”。
牡丹绽放,文化赋能产业兴
荧幕之上,《国色芳华》的故事暂告一段落;现实之中,菏泽牡丹的芬芳正借势远扬。菏泽,享有“中国牡丹之都”的美誉,其栽培历史可追溯至隋唐,历经千年积淀,如今凭借着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观赏价值,在影视剧中频频“出圈”,从《国色芳华》到《锦绣芳华》,菏泽牡丹成为文化传播的焦点。在热播剧《国色芳华》中,菏泽牡丹不仅是视觉符号,更承载着盛唐文化的厚重感,剧中“琼台玉露”的原型“绿幕隐玉”,便是菏泽百花园培育的珍稀品种,其色彩变化与历史渊源为剧情增添了文化深度。
为助力菏泽牡丹“火爆出圈”,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局多次主动对接影视公司,会同牡丹区为《国色芳华》免费提供28个牡丹品种、8个芍药品种共计2570盆,花卉多为菏泽自主培育品种。剧集播出后,菏泽顺势推出“看国色芳华游花样菏泽”系列活动,结合牡丹文创、汉服巡游、非遗展演等,成功将影视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今年牡丹节期间,曹州百花园1:1复刻剧中场景“花满筑”,这种“剧中场景现实复刻”的模式,探索出地方文化资源与专业影视制作结合的新路径。
从“赏花经济”到“以花兴城”,菏泽牡丹已从单一观赏向精深加工、文化创意多链条拓展。目前,菏泽牡丹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就业50万人,2024年实现总产值130亿元,“富贵之花”已蜕变为“产业之花”“富民之花”。
芍药争艳,美丽经济促振兴
当牡丹的雍容在荧幕上绽放,其“花中宰相”——芍药已在菏泽的田间地头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年初,电视剧《国色芳华》的热播,为菏泽芍药产业发展带来“利好”,不仅提升了知名度、带来了流量,更推动了芍药产值增长,今年芍药鲜切花价格上涨约三成,每枝上涨一块多钱。
作为“中国芍药之乡”,菏泽芍药以品种繁多、花大色艳、香气馥郁等优势特点,正悄然成为春日里继牡丹之后的又一张亮丽名片。菏泽拥有全国栽培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芍药鲜切花生产基地,涵盖9大色系、11大花型,品种多达600余种,种植面积超5万亩。近年来,菏泽市大力发展芍药鲜切花产业,年产芍药鲜切花1.2亿枝左右。可以说,全国每10枝芍药鲜切花中,便有7枝姓“菏”。
如今,菏泽芍药的物流网络已织就一张覆盖全国的“天网”,每年1.2亿枝芍药鲜切花通过高效的芍药冷链运输物流通道,从田间地头飞驰到千家万户。菏泽芍药还成功打开了国际市场,2024年芍药鲜切花经菏泽海关直接检疫出口25.6万枝,同比增长3倍多,远销美国、俄罗斯、荷兰、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花卉市场的“硬通货”。
工笔生辉,非遗传承绘新篇
从真实的鲜花到指尖的艺术,巨野工笔牡丹画作为菏泽牡丹特色文化产业之一,在非遗传承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每一幅画都娓娓讲述着乡土丹青背后的菏泽故事。
10月14日,长达10米的巨野工笔牡丹画长卷《凤穿牡丹》在全球妇女峰会配套活动中惊艳亮相;10月28日,巨野工笔牡丹画《花开盛世》亮相“2025中国广电视听精品之夜”;11月5日,巨野工笔牡丹画作品及文创产品、衍生品精彩亮相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近一个月时间,巨野工笔牡丹画三度绽放重大场合,这般密集亮相绝非偶然,它生动印证了巨野工笔牡丹画正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意蕴与精湛技艺,从一方画纸走向世界视野,成为传播中华文化、讲述菏泽故事的生动载体。
目前,巨野县拥有1个县级农民绘画培训基地、8个绘画专业镇、50个绘画专业村、65家基层画院,构建起完整农民书画产业链。巨野农民实现了“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画笔”,在家门口依靠“文化饭”获得稳定收入。巨野工笔牡丹画作品远销美国、法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工笔牡丹画市场份额80%。工笔牡丹画不仅增加群众经济收入,更成为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的发力点,描绘出个人成长与乡村振兴交相辉映的绚烂图景。
催花妙术,年宵花开进万家
如果说自然盛放的牡丹与芍药展现了生命之美,那么依循人愿、应时而开的催花牡丹,则凝聚了菏泽花农“与天对话”的智慧。菏泽催花牡丹历史可追溯至清朝,老一代“催花人”通过陆路、水路前往广州,利用控温、光照等技术,确保新春佳节时牡丹盛开。如今,催花牡丹这门传统技艺已成为菏泽近万从业人员的致富之路。
技术革新是催花牡丹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菏泽“催花人”通过药物、温度等因素处理,实现技术突破,催花牡丹类型由大盆向小盆、案头牡丹转变,提升了观赏价值与市场竞争力。销售渠道也由传统花市转向互联网平台,2025年菏泽催花牡丹销量同比增长三分之一,60万盆牡丹供不应求,受热播剧《国色芳华》带动,“绿幕隐玉”更是一花难求,销售区域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十余个城市扩展至北至漠河、南至昆明的全国各地。
包装创新与交易升级同样不容忽视。菏泽催花牡丹产业通过设计精美包装盒和定制中国牡丹之都logo花盆,满足消费者对品质与审美的需求;引进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推动牡丹交易国际化、标准化、数字化……如今,菏泽催花牡丹在乘风破浪中不断发展壮大,实现技术、销售、包装全方位创新,正进一步擦亮“中国牡丹之都”的金字招牌。
从荧幕之上的文化绽放,到田间地头的产业实景,菏泽以花为媒,绘就了一幅“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的生动画卷。当千年牡丹邂逅现代影视,当传统工笔融合数字科技,当催花妙术走俏全国市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产业的多元迸发,更是一种发展智慧的深刻诠释。未来,这朵从鲁西南大地升起的“产业之花”,必将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绽放出属于新时代的民间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