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21所高校携近300件作品亮相!第八届武汉设计双年展高校展区让设计扎根城市

作为第八届武汉设计双年展主会场七大主题展区之一,“武汉高校设计教育成果展区”以“设计之城·育见未来”为核心主题,集结21所武汉高校的近300件师生作品,既展现设计教育的硬核实力,更让创意扎根武汉本土土壤,成为连接课堂与城市、技术与生活的纽带。

展区紧扣第八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创意无界融合共享”主题,以“产学研用一体化”为核心思路,暗藏三重巧思。

其一,扎根武汉本土,所有展品要么聚焦城市发展需求,要么传承荆楚文化基因,让设计与江城同频共振;

其二,突出“可感可触”,摒弃单纯的作品陈列,打造多组互动体验场景,让观众从“看设计”变成“玩设计”;

其三,兼顾创意与实用,既有天马行空的概念设计,更有已经落地的民生项目,清晰呈现“设计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高校作为创意源头,一边对接城市更新、文化传承、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一边培育青年设计力量,让设计从课堂创意变成城市里的真实风景,从专业领域走进市民生活。

本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焕新颜

武汉大学带来的“凤舞楚天”楚绣复刻项目,不仅能看到精致的楚绣实物,还能通过交互装置亲手体验刺绣技艺。长江职业学院的汉绣文创产品,把传统纹样做成了邮票、明信片和书籍装帧,实用又有纪念意义。武汉传媒学院的数字榫卯家具椅子,用现代技术还原传统工艺,不用一颗钉子就能拼接成型。

城市民生服务:设计解决“身边事”

现场不少展品都是高校师生深入社区、企业后的实践成果。武汉东湖学院展示了青山区健吾公馆老旧小区景观改造方案,展板上清晰呈现改造前后的对比——杂乱的空地变成了有长椅、绿植的口袋公园。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带来“专业设计赋能李白村”案例,用文创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学院与安陆李白村之间深度合作。部分学生选择以唐代大诗人李白为灵感,创作了一系列与李白形象相关的IP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也赋予了古典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和现代感。

武汉工程大学的“可净水登山杖”更是实用好物,内置净水装置,户外出行时能直接净化水源,解决饮水难题。

-前沿技术融合:感受未来设计趋势

武汉大学的“天问”人形机摆在展区核心位置,这个智能机器人能完成简单的肢体动作,还能与人互动,背后是师生团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耕。

武汉理工大学的船舶设计实物模型吸睛十足,《金鳞号》《水镜号》等6款模型造型别致,既有颜值又兼顾实践性。湖北美术学院的《数字遗书》VR互动体验,戴上头显就能沉浸式感受数字艺术的魅力,探索科技与情感的结合。

生活美学创意:小物件藏大巧思

展区里还有很多贴近日常的创意产品。武汉商学院的文创《万象宿孔明》,把三国文化元素融入文具、饰品设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的《松石·自然》系列首饰,用本土矿产资源打造独特美感。武汉职业技术大学陈列的6-8套传统汉服,细节里满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碰撞,观众还能了解3D建模技术在汉服设计中的应用。

记者:左建

审核、签发: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