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赫兰·曼达尼当选纽约市长,被称为“政治地震”,他有多个标签让全体美国人和世界震惊,他是一名穆斯林,一个外来移民,是印度裔,是最年轻的美国市长,是一个“民主社会主义者”,也被称为“共产主义者”,这一连串的标签让他成为美国政坛的焦点人物,并将引发美国地方政治版图的剧烈震荡。 谁能想到,纽约市长这个位置,能炸出这么大的动静。当佐赫兰·曼达尼的胜选结果在计票终端上跳出来时,不光美国政坛圈里的人倒吸一口凉气,连全世界关注美国政治的吃瓜群众都懵了——这哥们身上的标签也太密集了,密集到每一个都戳在美国传统政治的敏感点上。 穆斯林、印度裔、外来移民、34岁的“最年轻纽约市长”,还是个被共和党骂成“共产主义者”的民主社会主义者,这么多身份叠在一起,当选了美国第一大城市的市长,说这是“政治地震”真不是夸张,简直是把美国地方政治的版图给狠狠晃了一遍。 最坐不住的当属特朗普,这老小子对着镜头骂骂咧咧,说曼达尼就是个“破坏纽约的疯子”,甚至扬言说要是自己还在白宫,非得把这小子抓起来不可。 熟悉特朗普的人都知道,纽约对他来说那可是根儿上的地盘,他在这儿发家,在这儿成名,就算后来常住佛罗里达,嘴上也总挂着“我热爱纽约”。 现在自己最宝贝的城市,被一个他最看不顺眼的家伙给占了,换谁能忍?但特朗普的火气可不光是“地盘被抢”那么简单,根子上还是意识形态的死对头——曼达尼的那套主张,还有他背后的支持者,正好踩中了特朗普最痛恨的“左翼草根”的雷区。 曼达尼的支持者到底是些什么人?说出来都是特朗普最烦的那群“基民”——住在皇后区、布鲁克林的工薪族,餐厅服务员、地铁司机、社区护士,还有刚毕业没几年的年轻人,清一色的“草根左翼”。 这些人每天被纽约的高房租、高物价压得喘不过气,四分之一的纽约人连住房和食品这种基本开销都快扛不住了,房租中位数都破4000美元了,普通上班族一个月工资大半都得交给房东。 曼达尼竞选时就抓着这点往死里说,要给富人、大企业加税,要搞免费托育、免费公交,还要冻结房租、建更多便宜房子,甚至开公家的杂货店平抑物价。 这些话听在草根耳朵里,那简直是说到心坎里了,反观他的对手,前州长安德鲁·科莫还在那儿摆老资格,说曼达尼“太激进”,哪能比得过这种实打实的承诺? 特朗普最恨的就是这种“劫富济贫”的调调,他这辈子都在维护富人的利益,曼达尼这套民主社会主义的主张,在他眼里跟“共产主义”没区别。 为了阻止曼达尼当选,特朗普都放下身段支持自己以前看不上的科莫了,还呼吁共和党人都给科莫投票,结果还是没拦住曼达尼以9个百分点的优势赢了。 输了之后特朗普更气急败坏,对着媒体放狠话,说曼达尼要敢把纽约搞成“庇护城市”,包庇非法移民,他就动用关系抓他。共和党那边也跟着起哄,说曼达尼2018年入籍的时候隐瞒了自己加入左翼团体的经历,要司法部调查把他驱逐出境,说白了就是输不起想搞小动作。 跟特朗普的歇斯底里比起来,副总统万斯倒显得冷静不少。有人说这是因为万斯的老婆乌莎就是印度裔,跟曼达尼的族裔沾点边,可能多少有点共情。 但其实更关键的是,万斯本来就不是特朗普那种咋咋呼呼的性格,而且他老婆乌莎本身就是精英出身,耶鲁本科剑桥硕士,以前还是最高法院书记员,这种背景让万斯更懂“政治体面”,就算不认同曼达尼的主张,也不会像特朗普那样说“逮捕”这种没谱的话。 不过万斯也没公开支持曼达尼,毕竟党派不同,只是没跟着特朗普一起骂街而已。 曼达尼能走到这一步,跟他的经历分不开,但他的经历也挺有意思,不是那种苦大仇深的移民故事。 他出生在乌干达的印度裔家庭,7岁就跟着父母搬到了纽约皇后区,父亲是教授,母亲是纪录片导演,家里条件不算差,还送他去了曼哈顿的私立学校,一年学费就6.6万美元,这可不是普通家庭能承受的。 按说这种“精英教育”出来的人,一般都会往建制派靠,可曼达尼偏偏走上了左翼路线,这跟他后来的工作经历有关。 他毕业后做过房地产顾问,每天跟银行打交道,看着不少低收入家庭因为还不上贷款被收走房子,自己明明能帮他们争取权益,却架不住银行的强势。这种无力感让他明白,光靠个人帮忙没用,得进政坛改规则,这才下定决心参选。 但不管怎么说,曼达尼的当选已经打破了太多纪录,也给美国政坛提了个醒:草根的需求再不被重视就晚了。特朗普再生气也没用,曼达尼已经坐在了纽约市政厅的办公室里。 接下来就看他能不能把那些承诺兑现,要是能成,民主党进步派的路线可能会被更多人接受,美国地方政治的风向真得变一变;要是搞砸了,不光自己栽了,还得连累整个左翼阵营。 不过对曼达尼来说,能从一个乌干达移民的孩子,变成纽约历史上最特别的市长,这本身就足够传奇了,至于后面的路怎么走,全看他自己的本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