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刮起反印度的浪潮?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不止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在反印度,印度人蛮厉害的,在各行业印度人混的风生水起,而且变成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这事儿得从里子到面子一层层扒开看,所谓的“反印度浪潮”根本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全是之前堆的矛盾终于炸了锅。 先说说最直观的职场和移民那点事,以前西方把印度裔当“模范打工人”,觉得他们能干活还听话,结果现在发现人家早就不满足于当螺丝钉了。 硅谷的写字楼里随便扫一眼,印裔高管能凑成个圆桌会议:谷歌的皮查伊、微软的纳德拉、IBM的克里希纳,还有曾经执掌推特的阿格拉瓦尔,光是科技巨头里的印裔CEO就占了三分之一,这还没算Adobe、万事达卡那些跟着站队的。 更扎眼的是数据,硅谷35%的技术岗位被印度工程师拿下,美国60%的客服外包业务全流进了印度公司的口袋,这些岗位以前可是美国人眼里的“铁饭碗”,现在眼睁睁看着被“抢”走,能不闹心吗?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拉詹还火上浇油,说“印度早晚在服务业超过美国”,这话让美国蓝领皱眉、白领冒汗,资本家都得咬着牙骂娘。 移民政策收紧就是最直接的反击,H-1B签证里印度人占了71%,相当于十个获批的里有七个是印度裔,这比例搁谁看了都眼热。 2024年美国干脆改了规矩,把工资和抽签资格挂钩,还把审核标准卡得死严,说是要优先高薪岗位,其实就是精准打击靠H-1B进美国的印度技术移民。 结果5200多家依赖外籍人才的美国中小企业直接“躺枪”,初创科技公司、医院都招不到人,但美国政府根本不管,比起自家企业的难处,先按住印度移民的增长势头更要紧。 职场上的矛盾还藏着更糟心的细节。硅谷流传着印裔的“抱团文化”,本来互帮互助没毛病,可有人居然把印度的种姓制度搬到了美国办公室。 加州有家科技公司就被爆出,婆罗门出身的高管只给自己的同乡升职,低种姓的印度员工只能干最基础的活儿,连晋升的门都摸不着。 这在把“平权”挂嘴边的西方社会简直是捅了马蜂窝,本来就对印度裔抢岗位不满的本地人,这下更有了发作的由头,说这是“把落后的阶层观念带到美国”,舆论一发酵,反印情绪自然就起来了。 再往政治层面看,西方更觉得“失控了”,美国国会里现在有5个印度裔议员,州议会里还有40个,联邦政府的高级职位里150多个是印度裔,占了总数的4.4%。 这些人可不是摆样子的,会主动推动对印度利好的政策,比如在印度采购俄罗斯S-400防空系统这事上,就有人游说美国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更要命的是印度裔选民的投票率高达71%,跟非西班牙裔白人持平,还集中在得州、密歇根这些摇摆州,两党都得哄着,但哄着哄着就发现不对劲,这股力量已经能影响自家政策走向了,这种“喧宾夺主”的感觉让西方政界坐不住。 加拿大的锡克教事件更是把矛盾摆到了台面上。 澳大利亚的操作更直接,出台个“海外影响力透明法案”,明着不点名,暗里全是针对印度裔社团。 专门盯着他们的资金流动,生怕这些钱用到了澳大利亚的政治渗透上。澳大利亚政府的心思很明白:移民可以来干活,但不能带着老家的政治玩法来这儿搞事,这种“防贼式”的法案一出台,印度裔社区能没有抵触? 可澳大利亚不管这些,在他们眼里,印度裔的文化认同感太强,已经不是“多元文化”而是“文化威胁”了,不盯着点不行。 最让美国窝火的是,印度这“盟友”根本不听话,本来美国想把产业链从中国搬到印度,打造个“新世界工厂”,结果印度制造业烂泥扶不上墙,外资撤的撤、工厂倒的倒,连苹果都开始琢磨回中国建厂,美国的如意算盘全落空了。 更气人的是,印度不光没当好“替代者”,反而在高端服务业跟美国抢饭碗,软件、医药、金融这些美国赖以为生的高价值行业,印度都插进来分蛋糕,这哪是盟友,分明是竞争对手。 国际上更别提了,美国拉印度站队乌克兰,印度偏不买账,照样买俄罗斯的S-400,军购六成来自俄罗斯,还派兵参加俄罗斯的联合军演,把美国的话当耳旁风。 美国本想把印度打造成“反华工具人”,结果养出个“两头讨好的刺头”,这种失控感比直接对抗更让人窝火。 说穿了,这波反印度浪潮就是西方的“适应不良症”,以前觉得印度裔是温顺的“特洛伊象”,能干活还能装点多元文化门面,现在突然发现人家不仅要饭碗,还要话语权;以前觉得印度是能随意拿捏的小弟,结果发现是个难管的刺头,不仅在经济上抢蛋糕,政治上还搞独立一套。 印度裔家庭收入是白人两倍,人口成了第二大亚裔族群,国会里有代言人,硅谷里有话事人,这种“后来者居上”的架势,戳中了西方的面子,更动了他们的里子。 加上印度本国在国际上越来越“不按常理出牌”,西方那种“我说了算”的优越感被打破了,自然要通过反印度来发泄焦虑,毕竟在他们眼里,世界就该围着自己转,一旦有人想换个玩法,反弹和打压就在所难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