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能禁中国上空间站,能逼荷兰不卖光刻机,能禁伊朗石油流向中国,能拒中国电动车入境,却唯独不敢让中国稀土断供! 美国能在空间站、光刻机、石油、电动车这些领域对中国动辄挥棒施压,却在稀土这事儿上彻底没了硬气,说到底就是自己的产业链早就被养废了,根本经不起断供的反噬。 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的报告说白了就是捅破窗户纸:中国握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更垄断了九成的精加工能力,尤其是军用永磁材料这种硬通货,中国产量占比高达91.62%。 美国倒是有稀土矿,加州的芒廷帕斯矿曾经还是全球重镇,可早就被自己玩废了,2015年直接破产,直到2017年MP Materials公司接手才重新开工。 但重启归重启,这家美国唯一的稀土矿运营企业,早期根本没能力处理矿石,只能跟中国企业签协议,把挖出来的原矿装船运到中国精炼,加工成磁体再买回去,等于把最核心的环节拱手让人。 这家公司2024年营收里八成都是靠把原矿卖给中国赚的,后来因为关税太高,这笔买卖实在不划算才停了,可停了之后自己的冶炼厂还没跟上,简直是进退两难。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想扶持的盟友,澳大利亚的莱纳斯算是中国以外最大的稀土生产商,占全球12%的供给份额,可2025年才勉强在马来西亚工厂造出氧化镝,号称“中国以外首个商业化生产重稀土的企业”,结果刚吹完牛,2025财年净利润直接跌了九成,账上现金从5亿多澳元缩水到1.66亿,连在美国得州建分离厂的事儿都开始打退堂鼓,直言前景“重大不确定”。 这家公司拿了美国国防部2.58亿美元补贴建工厂,却连承购协议都谈不拢,所谓的“替代供应链”连个影子都没见着,这背后全是技术和成本的坑。 稀土这东西不是挖出来就能用,17种元素分离提纯要上百道工序,中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靠徐光宪院士的串级萃取技术突破了瓶颈,现在的专利数量占全球82%,而美国还在用老掉牙的溶剂萃取法,成本比中国高50%不止。 中国稀土氧化物的生产成本比澳大利亚低25%-35%,这种优势不是靠补贴能堆出来的,是全产业链生态的积淀。 美国想重建这套体系,专家说了至少要10-15年,投资得几十亿美元,还得解决环保审批、技术工人短缺这些麻烦,光环保审批就得耗好几年,哪是喊两句口号就能成的。 最要命的是,美国的命脉产业全绑在中国稀土上,军工领域简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每架F-35战斗机要用到417公斤稀土,雷达、电子战系统、发动机里的高温永磁体都离不开铽、镝这些重稀土。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自己都慌了,2025年中国一收紧出口许可,F-35的Block 4升级计划直接推迟到2031年,预算超支60亿美元。 美军153种主战装备里,87%都要过中国稀土加工这一关,从F-22战机到宙斯盾舰,再到爱国者导弹,没一样能例外。 有消息说,现在已经有国防承包商开始拆退役F-22的旧磁体应急,可这些回收的磁体性能衰减严重,根本撑不起新装备的要求,美军库存顶多撑6个月,真断供了就得停工待产,民用高端产业同样离不开。 福特汽车之前就因为稀土短缺关了芝加哥工厂,特斯拉的永磁电机也得靠中国稀土材料,美国国防部给MP Materials砸4亿美元入股,还让苹果掏5亿合作建磁体生产线,可这家公司得州工厂2024年才试产,计划2026年底才投产,年产能也就1000吨,跟中国的产能比起来连零头都算不上。 所谓的“供应链多元化”,更像是打肿脸充胖子的自我安慰,2025年美澳签协议喊着“一年破局”,结果经济学家直接泼冷水,说建成能满足需求的冶炼厂至少要5年,纯属纸上谈兵。 至于替代技术,现在还没到能挑大梁的份儿,德国公司搞出不含重稀土的合金,美国试产铁氮永磁体,可性能最多也就达到传统稀土磁体的60%,磁能积差得远,高端领域根本用不了。 而且替代材料要重建专用生产线,每替代1吨稀土就得新增三条线,成本高到吓人,国际上连认证规范都没有,短期内就是镜花水月。 这就是美国的尴尬处境:自己的产业链是条瘸腿蚂蚱,核心技术追不上,建工厂耗时间,盟友顶不上,关键产业还被掐着脖子。 之前中国对荷兰阿斯麦搞稀土管制,美国愣是一声没敢吭,因为自己还得靠中国供应,根本不敢为“马前卒”出头。 所以只能嘴上喊着多元化,真要碰断供的红线,先疼的是自己的军工和高科技产业,这种赔本买卖,精明的美国怎么可能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