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这就是“严谨的德国人”?慕尼黑公交官网中文标语“快滚吧!” 日前,有认真的网友

这就是“严谨的德国人”?慕尼黑公交官网中文标语“快滚吧!” 日前,有认真的网友在浏览德国慕尼黑公交集团官网时发现,其中文版网站首页标语赫然写着“快滚吧!”讽刺的是,这个标语出现在订票界面,上面“快滚吧!”下面就是“你要去哪儿?”让整个界面显得非常“滑稽抽象”。   “德国人严谨”这说法也不是瞎传的,之前大家看德国工业制造的东西精密,公共服务流程也规范,才慢慢有了这印象。但这次慕尼黑公交官网的失误,算是把这印象撕开了个小口子。   其实类似的翻译闹剧之前也有过,2018年平昌冬奥会那阵,挪威奥运代表团用谷歌翻译订鸡蛋,把1500个译成15000个,最后多订的13500个鸡蛋只能退回去,那好歹是代表团自己操作疏忽,跟专业机构没关系。   可这次不一样,慕尼黑公交集团是有专门运营团队的官方机构,还专门开了中文官网,居然能出这种低级错,性质完全不同。   再说了,中文是全世界用的人最多的语言之一,在国外的平台上,中文内容做得怎么样,直接能看出运营方对中国市场、中国用户的态度。   慕尼黑当地生活、旅游的中国人不少,之前2024年6月中国驻德国使馆还专门提醒过中国公民注意当地出行安全,这说明在德中国人对慕尼黑公交的需求并不小。   既然专门开了中文官网,就该找懂中文、懂跨文化沟通的人来做翻译和审核,哪能随便扔给机器翻一下就完事?机器翻译本来就容易出岔子,连个人工校对都没有,这不就是等着出问题吗?   圈里做翻译的人其实早说过,这种离谱的错译,不只是翻译得粗糙,更关键是没把翻译当回事儿,少了该有的敬畏心。   之前有本书把“Mencius”(孟子)译成“门修斯”,还有本讲名人心理的书把“bass”(贝斯手)译成“低音区乐手”,这些错跟慕尼黑公交官网的问题是一个病根——都是没建立正经的审核机制,翻译完了没人再过问,才让错的内容流到用户眼前。   而且跟书籍翻译比,公共服务官网的影响面更广,只要有人用中文查路线、订票,就能看见这个错,很容易让用户觉得自己被冒犯了。   之前谷歌翻译还出过更过分的事,2021年11月有网友发现,它把“艾滋病人”译成“武汉人”,这明显是带恶意的,后来虽然改了,但也暴露了平台审核机制有多稀烂。   当时谷歌说是什么“翻译模式错误”,可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没做好歧视性内容的预判和拦截。   慕尼黑公交这个“快滚吧!”虽说没证据是故意的,但连最基本的“这话合不合适”的审核都没有,跟德国整天挂在嘴边的“按流程办事”根本对不上号,说难听点,就是服务意识不到位。   到现在为止,慕尼黑公交集团连个说法都没有,既没解释为啥会出这错,也没说要怎么改,就跟没看见这事儿似的。反观之前挪威奥委会订错鸡蛋,人家立马就跟媒体说明情况,态度很积极;谷歌翻译出了辱华错误,也在舆论压力下赶紧改了。   慕尼黑公交这种沉默的态度,反而让更多人觉得不舒服——出错不可怕,怕的是出错了还不重视,连句道歉、一个解释都没有,这哪像个负责任的公共服务机构?   其实公共交通是城市的脸面,官网就是这张脸面的线上窗口。慕尼黑公交光地铁就有8条,有轨电车13条,线路铺得又密又顺,平时坐公交、地铁的时候,能感觉到它的硬件布局挺合理,连换乘都规划得很方便,怎么到了官网文字这种“软实力”上,就变得这么马虎?   这反差实在太大,让人想不通——能把复杂的交通网络管理好,怎么就管不好官网的一句话翻译?   而且翻译真不是简单把词儿换个说法就行,得考虑不同文化里的语言习惯。“快滚吧!”在中文里就是明明白白的“赶人走”,带着不耐烦的味儿,可公共交通的核心是服务乘客,是希望大家来用它的服务,这俩完全是拧巴的。   就算这个错是机器翻译搞出来的——比如机器认错了语境,把某个词硬译成了“快滚吧!”——那人工审核的时候也该看出来啊?机器没人聪明,分不清语气和语境很正常,但运营团队不能指望机器全权负责,毕竟服务的是人,得有人来判断“这话用户看了会不会不舒服”。   接下来慕尼黑公交怎么处理,特别关键。是赶紧把错改了,再跟用户说声抱歉,还是悄悄改了就当没发生过?   其实中文用户关注这件事,也不是故意挑刺,就是想得到该有的尊重——既然开了中文官网,就该把服务做到位,别让用户看着“快滚吧!”这种话心里添堵。不管是书籍翻译,还是官网标语,每一句文字都代表着服务方的态度。   慕尼黑公交要是能借着这次的事,好好完善翻译审核的流程,以后别再出这种错,才能配得上它那套靠谱的交通网络;要是还这么马虎,那“严谨的德国人”这个说法,只会越来越站不住脚。

评论列表

天真
天真 2
2025-11-10 13:53
规范的德国是一、二期间,而不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