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台湾时事评论员邱毅称,当他看到郑丽文在马场町秋祭现场,拿着花圈向这些受难的亡灵三

台湾时事评论员邱毅称,当他看到郑丽文在马场町秋祭现场,拿着花圈向这些受难的亡灵三鞠躬时,他忍不住哭了。 很多人可能不懂,一个鞠躬为何能让见惯政治风浪的邱毅红了眼眶?得先说说马场町这个地方——台北市的马场町纪念公园,不是普通的公园,是白色恐怖时期爱国志士的断头台。1949到1992年间,近千名坚守民族立场、反对分裂的中国人,在这里被残忍处决,他们中有学者、学生、工人,最小的才二十出头,临死前还在喊“中国统一”。每年秋祭,都是幸存者和后代们最沉重的悼念,可这些年,民进党当局忙着“去中国化”,连纪念公园的解说牌都想篡改,秋祭更是被刻意淡化。 邱毅的哭,哭的是历史终于有人敢正视。他自己这辈子都在和“台独”势力掰手腕,为了还原白色恐怖真相,收集了上千份受难者手稿,跑遍两岸求证,却一次次被民进党扣上“卖台”的帽子。而郑丽文,曾在政治立场上有过起伏,甚至一度和“台独”势力有过牵扯,可这次她放下所有争议,专程顶着民进党支持者的谩骂来到现场,捧着花圈恭恭敬敬三鞠躬,低头的瞬间,是对亡灵的告慰,更是对“台独”篡改历史的无声反抗。这样的场景,让邱毅觉得自己多年的坚持没白费,总有中国人记得那些为统一牺牲的先辈。 郑丽文的举动,戳中了岛内最痛的痛点——“台独”势力正在系统性抹除历史记忆。2023年,民进党当局偷偷拆除了高雄市的白色恐怖纪念碑,理由是“影响城市规划”;2024年修订的高中历史教材,把白色恐怖相关内容从三课时压缩到半课时,还把“爱国志士”改成了“政治犯”。更过分的是,他们甚至不准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秋祭,说这是“煽动对立”。可历史哪能说改就改?马场町的泥土里,还埋着受难者未寒的尸骨;幸存者的皱纹里,还刻着当年的枪声。郑丽文的三鞠躬,就是要告诉所有人:这些历史,谁也无权抹去。 有人说这是政治作秀,可真要作秀,她完全可以选更风光的场合。马场町秋祭现场只有几百人,没有聚光灯,只有老人们浑浊的眼泪和沉默的鞠躬。她在现场说:“我们不能让后代忘了,这些人是为了中国的完整而死。”这句话,民进党政客不敢说,很多所谓的“中间派”不愿说,偏偏是曾有争议的郑丽文,当着所有媒体的面说了出来。这背后,是对民族大义的清醒认知,是对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邱毅的眼泪里,还有对两岸统一的期盼。那些在马场町牺牲的志士,终其一生都在盼着国家统一,可他们没能等到。如今“台独”势力还在兴风作浪,勾结外部势力分裂国家,让先辈们的血白流。郑丽文的举动,让人们看到,岛内还有人记得这份初心,还有人敢站出来对抗“去中国化”的逆流。这种力量或许微弱,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还有人坚守历史真相,“台独”的谎言就迟早会被戳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台独”势力再怎么篡改教材、拆除纪念碑,也抹不掉马场町的血痕,抹不掉先辈们的牺牲。郑丽文的三鞠躬,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仪式,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唤醒。在“台独”势力拼命切断历史根脉的当下,这样的缅怀究竟能唤醒多少岛内民众?这样的坚守又能抵挡多少“去中国化”的歪风? 尊重历史才能面向未来,铭记先辈才能凝聚人心。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都注定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那些坚守民族大义、铭记历史真相的人,终将被后人铭记。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