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蔡君彦

“这是我第300次无偿献血!”11月8日上午,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以下简称省血液中心)的献血室内,52岁的退役军人、郑州市农业农村局三级调研员王晓,熟练地坐上采血椅,看着针头刺入手臂,鲜红的血液缓缓流入采血仪,面带笑容,难掩激动。
王晓的电子无偿献血证显示,从2002年至今,他献血总次数为300次,其中,捐献全血8次,成分血292次、368个治疗量,献血量84000毫升,至少给390人带来了希望。他用23年的“爱心长征”,传递着“热血为民”的温暖。

从军营到职场:23年热血从未“断供”
“早上七点半我就过来了。”记者在献血室见到王晓时,他正在机采成分血,精神十足,说起献血历程兴致勃勃。
王晓在郑州服役期间,2002年7月21日第一次献血就是在这里,献了400毫升全血,想到自己的血液能挽救生命,心里满是激动。
从那以后,献血成了王晓生活里雷打不动的“必修课”。最初,他每隔半年捐献一次全血,2007年5月19日,献了8次全血的王晓得知献成分血(血小板)间隔时间更短、临床需求更大,于是,他开始定期捐献成分血,初衷很简单:多献一次血,就能多帮助一个人。
查询王晓的电子无偿献血证,长长的时间轴记录着他的献血足迹,上方还有一行温暖的文字:至少给390人带来了希望。

2018年转业到郑州市农业农村局后,王晓把献血时间“错峰”安排在节假日和周末,既不耽误本职工作,又从未中断献血之路。
“献血得有好身体!”对王晓而言,献血早已成为习惯,融入日常,他坚持早睡早起,规律锻炼,健康饮食,戒烟限酒,献血前三天更是滴酒不沾,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的身体一直保持着最佳状态,符合献血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七条明确:国家鼓励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率先献血,为树立社会新风尚作表率。王晓身体力行,已4次获得“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22年获得了“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

王晓献血资料图受访者提供
从部队到地方,从青春到中年,这位曾身穿戎装保家卫国的热血男儿,早已把无偿献血当成了另一种“站岗”——为救助患者生命“站岗”,为社会传递爱心“站岗”,每一次伸出手臂,都是在为生命护航。
300次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
在王晓献血时,省血液中心采血二科科长邱红钦和同事特意赶来,为他送上“无偿献血三百次”奖杯和鲜花。

“我再努努力,争取能赶上你!”邱红钦笑着说。王晓笑着回应:“好,咱一起加油!”
两位“献血达人”的彼此激励,让在场众人朗声大笑。
“中国好人”、郑州市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队长冯海河也带领多名志愿者到场,共同见证这一特殊时刻,并陪伴王晓献血。其中,有当天第5次献血的护士徐小娟,有王晓的昔日战友、当天74次献血的欧阳友利,还有当天第358次献血的普通市民李伟杰……

“身边有榜样,行动有力量!”冯海河感慨道,王晓是该服务队第2名献血满300次的志愿者。截至目前,郑州市无偿献血满300次的志愿者有17人。在王晓的带动下,他的同事、朋友等也纷纷加入无偿献血队伍,爱心如同涟漪般不断扩散。
省血液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国已全面建立自愿无偿献血制度,实现临床用血全部来自公民无偿捐献。像王晓一样的广大无偿献血者无私奉献,成为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的坚强基石。
从我省289家景区向在河南获得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等荣誉的个人敞开“免费游”大门,到近日向社会公布的《河南省献血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多项对无偿献血者及亲属的奖励优待,无偿献血者的爱心正收获越来越多的激励与回馈。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献下去。”完成第300次献血后,王晓手持奖杯和无偿献血证,在“爱心汇聚‘郑’在献血”的背景墙前留影,笑容灿烂,眼里有光。
在他看来,300次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他常说,献血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既能挽救生命,又有益于整个社会,让他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以及“被需要”的成就感。
23年热血坚守,用爱心为生命“站岗”的王晓,献血之路从未止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