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声称中国的做法,完全错误了!10月29日,华尔街日报刊文声称,中国现在的做法,这是选择继续以科技与制造业为核心驱动力,而不是优先改善民生和刺激内需。北京在26年至30年的发展蓝图中,号召全国动员,采取“超常规措施”在半导体等关键技术上实现决定性突破,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进程。 中国这四十多年,啥时候不靠产业爬坡?从纺织鞋子,到家电手机,再到电动车芯片,一步步上高端。低端代工,赚那点辛苦钱,老百姓买不起房车。升级后呢,工厂工资水涨船高。数据显示,制造业从业者平均薪资,从90年代几百块,到现在过万。深圳一线工人月入1.5万,买房比例翻倍。产业升级不是空谈,拉动就业百万计,高科技岗位薪水更高。资源有限,总不能啥都平均,得把钱投刀刃上。民生改善,从来不是天上掉馅饼,得有真金白银产业撑腰。 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靠产业一步步往上爬的。改革开放刚开始那阵,咱们从纺织、做鞋子这些低端加工起步,制造业才算正式踏上升级的路。那时候的厂子大多是给国外品牌代工,工人在流水线上干着重复的活,挣的全是血汗钱,一分一厘都带着流水线的疲惫。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制造业工人,一个月工资也就几百块,扣完吃饭穿衣的基本开销,手里剩不下几个钱。普通家庭想买房买车?想都不敢想;就算是买台电视机,在街坊邻里眼里都算家境不错的标志了。 后来,咱们的产业慢慢往家电、手机这些领域延伸,一批本土企业凭着一股子钻劲搞技术积累、摸市场门路,慢慢在行业里站稳了脚。 海尔、格力这些家电牌子,从一开始照着别人的样子做,到后来自己搞创新,不光把国内市场拿下来了,还卖到了国外;华为、小米这些手机厂商,从单纯组装到自己研发核心零件,一步步把外资品牌的垄断壁垒撕开了口子。 这个过程里,制造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工人的技能要求也跟着提上去,工资自然也水涨船高。以前那些干低端代工的工人,不少人练出了真本事,转成了技术工,工资从几百块涨到几千块。手里有钱了,更多家庭慢慢能买得起家电、汽车,日子肉眼可见地变好了。 再往后,咱们的产业接着往高端走,电动车、半导体这些高科技领域成了重点发力的方向——这也正是北京在2026到2030年发展规划里说的,要下“超常规功夫”突破的关键领域。 很多人没意识到,产业升级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直接跟普通工人的钱包、日子过得好不好绑在一起。数据最不会说谎: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从九十年代的几百块,一路涨到现在的过万;深圳那些一线制造业工人,一个月能拿1.5万,就这收入,让他们的购房比例比前些年翻了一倍。 2024届本科毕业生里,22.5%都选了进制造业,比2020届的17.9%多了4.6个百分点。年轻人愿意往这行扎,核心原因很简单——这行的发展奔头足,薪资也实在。 2024届进制造业的本科生,刚毕业月薪就有6755元,比2020届的5401元多了1354元;而且这个优势还在变大,2024届的薪资已经比本科生平均水平高了556元。 更值得说的是电子电气设备制造这些高端领域,2024届本科生进去月薪能到7463元,干五年后更是能涨到14203元,比刚毕业时翻了一倍还多。这种收入的涨幅,就是产业升级实打实带来的好处。 半导体作为咱们重点突破的高端领域,拿实打实的薪资数据就能把这谬论怼回去。2024年半导体行业社会招聘,平均年薪能到34万;要是有十年以上经验的博士,平均薪酬更是冲到了105万。 数字芯片和模拟芯片工程师,平均年薪超50万,就算行业有波动,研发岗的工资照样坚挺;工艺和设备工程师年薪也有20万,比2023年还涨了7%到8%。 上海的半导体公司招硕士毕业生,起薪就给20到30万,这工资比好多行业都高,从业者手里有了钱,改善生活自然有底气。 产业升级不只是让工资涨了,还造了一大堆就业岗位。单说新能源汽车这一个产业,就带动了300多万个直接、间接就业岗位,从研发设计到生产销售,每个环节都装了不少人。 半导体行业也是个“吸人”大户,现在咱们半导体行业缺30万人才,光上海就缺10来万。中芯国际、长江存储这些企业常年都在招人,连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的中国区员工,这五年都快翻了一倍,现在有1900多人了。 美媒质疑咱们不优先刺激内需,却漏了最关键的一点:内需要拉得起来,得靠老百姓收入涨上去;而老百姓收入能涨,根本还是得靠产业升级。深圳一线工人能买房,是因为一个月能挣1.5万;年轻人愿意进制造业,是因为这行工资一直在涨;半导体工程师能攒下钱,是因为行业工资高。 要是真听美媒的,放弃科技和制造业的重点投入,窝在低端代工里不动弹,从业者工资涨不上去,老百姓手里没闲钱,刺激内需就是句空话——没源头的水,怎么流得起来?没根的树,怎么长得茂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