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三国中曹魏有5座都城?为什么孙权频繁迁都?刘备最老实只有成都 三国那几十年的乱

三国中曹魏有5座都城?为什么孙权频繁迁都?刘备最老实只有成都 三国那几十年的乱局里,都城的选择从来不是拍脑袋的决定,曹魏设五都显实力,孙权频繁迁都求生机,刘备死守成都谋稳固,每一步都藏着关乎生死的算计,不是外人眼里的摆阔、折腾或是老实。 先说说曹魏的五座都城,这事儿可不是野史瞎传,曹丕称帝后下旨把洛阳、邺城、许昌、长安、谯城定为 "五都",《三国志》里明明白白记着这笔。 洛阳能当首都,首先是沾了东汉老都城的光,曹丕篡汉称帝,把都城放这儿就是要抢 "正统" 的名分,让天下人觉得曹魏是接了汉朝的班。 而且洛阳地势太妙了,黄河绕着,太行山、伏牛山护着,既是中原腹地,又易守难攻,不管是发号施令还是防备敌人都方便。 邺城论名气不如洛阳长安,却是曹魏真正的 "心脏"。曹操当年打败袁绍,一脚踏进邺城就没打算走,在这儿建铜雀台,修宗庙,把核心谋士和宗族全安置在这儿。 到了曹丕当魏王的时候,邺城的宫殿比许昌还气派,粮草兵器堆得像山,说是都城一点不掺假。更关键的是邺城在黄河北岸,往北能压着匈奴、乌桓这些游牧民族,往南能盯着孙权,简直是北方的战略枢纽。 长安纯粹是个军事要塞,紧挨着蜀汉的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全冲着长安来的。曹魏在这儿常年屯着几万精兵,守将全是司马懿、郭淮这种能打的狠角色,就是把长安当成了挡蜀汉北伐的桥头堡。 谯城是曹操的老家,安徽亳州那地界,曹氏和夏侯氏的根基全在这儿,把这儿设为都城,既能稳住宗族人心,又能作为南下打孙权的中转站,一举两得。 再看孙权,他的迁都史简直是一部江东创业血泪史,哪是闲得慌爱搬家,全是被刀架在脖子上逼出来的。 早年江东的治所设在吴郡,也就是现在的苏州,那时候孙策刚打下地盘,吴郡安稳,但等曹操灭了袁绍往南打,孙权立马慌了。 吴郡太靠里,长江防线出事根本来不及反应,建安十三年赶紧把治所迁到丹徒,就是现在的镇江,贴着长江建营寨,才算能盯着曹操的水军。 可丹徒的江面太宽,风大浪急,防守起来吃力,三年后孙权又看中了秣陵。这地方依山傍水,能筑石头城扼住长江航道,他二话不说调工匠建城,改名建业(今南京),这步棋太关键了,赤壁之战时,建业的粮草和战船源源不断送往前线,要是还在吴郡,打赢这场仗根本没指望。 安稳日子没过几年,孙权偷袭关羽抢了荆州,麻烦又找上门了。荆州在长江上游,离建业几千里地,万一刘备打过来,消息传过去都得半个月,根本没法指挥。 黄初二年,孙权干脆把都城迁到武昌(今武汉),这儿离荆州近,能直接掌控长江中游,刘备伐吴的时候,孙权在武昌坐镇,才顶住了蜀军的攻势。 可武昌这地方太偏,江东的世家大族都在下游,粮草兵员全靠他们供应,留在武昌没人买账,等击退刘备、又扛住曹丕的进攻,孙权称帝刚一年,又灰溜溜迁回建业,这一回才算真正定下来。 算下来,从吴郡到丹徒,再到建业、武昌,最后回建业,光正经迁都就有四次,还有柴桑(九江)这种临时治所,孙权每一次搬家,都是跟着战场形势挪窝,半点不敢含糊。 比起前两位,刘备的都城选择简直是 "一根筋",从头到尾就钉在了成都,这可不是 "老实",是真没别的选,也是选得最对的一条路。 刘备早年跟个丧家犬似的,徐州丢了奔荆州,赤壁之战后才算有了块地盘,先在公安建城,后来借了南郡,又把治所移到江陵。 后来打下益州,刘备才算找到真正的落脚点。成都这地方简直是天造地设的都城,周围全是崇山峻岭,就中间一块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种啥长啥,粮食根本吃不完,完全能自给自足。 而且地形险要,北边守住汉中,东边堵住长江入口,外面的敌人想打进来,光翻山越岭就够喝一壶的,比荆州安全十倍都不止。 有人说为啥不把都城放汉中?别逗了,曹操打汉中的时候,把当地百姓全迁走了,那儿就剩一座空城,连吃的都没有,怎么当都城? 《隆中对》里早就规划好了,刘备要从益州北伐秦川,自己肯定得守在益州的中心,成都自然是最佳选择。 后来荆州丢了,关羽战死,刘备想报仇又在夷陵大败,蜀汉国力大损,能守住成都就不错了,哪还有力气折腾迁都的事儿。 刘备守着成都,不是没野心,是实在没别的路可走,好在成都的家底厚,撑着蜀汉活了四十多年,要是当年脑子一热把都城放荆州,恐怕早就被曹操孙权夹击灭了。 其实从都城上就能看出三国的家底:曹魏是真有钱有兵,五座都城分工明确,稳稳控制北方;孙权是边打边挪,靠着迁都适应局势,硬生生把江东盘活了;刘备是量力而行,守着成都这块宝地,才撑起了蜀汉的三分天下。 没有谁比谁更高明,也没有谁在瞎折腾,全都是跟着实力和局势走,这就是三国都城背后的门道,藏着的全是生存的智慧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