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野心非常可怕!现在的越南教育,在大中小的学校教育中,一直把广东、广西作为其原来的属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这些年在咱们周边,有个事儿挺值得留神——越南那边对历史教育的“改造”,正悄悄影响着年轻一代对中越历史的认知。 特别是在他们的大中小学教材里,竟然把中国的广东、广西两省说成是越南古代的“固有属地”。这事儿听着离谱,但人家已经默默推行了十几年,而且效果还不小。 事情要从2005年说起。那一年,越南的教育系统对历史教材做了一次大调整,在中小学课本里,他们开始把广东、广西标注为“古南越国”的领土,还特别强调这个“南越国”是越南人祖先建立的国家。 更关键的是,教材里反复灌输一个概念:越南人是“瓯貉的子孙”,而瓯貉族的活动范围就包括今天的两广地区。 这种长期灌输的效果挺明显,有调查显示,越南高中生里大约85%的人,以及70%的大学生,都相信两广历史上就是越南的领土。你想想,一代人从小接受这种教育,长大后的认知会变成什么样? 但这里头有个大问题——他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关键人物:赵佗。这位秦朝将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被派到南方平定百越,后来秦朝灭亡,他就在岭南地区建立了南越国。 按正史记载,赵佗是河北真定人,是地地道道的中原将领,他建立的南越国虽然地处南方,却始终保持着与中原王朝的密切联系。 到了汉武帝时期,南越国正式并入汉朝版图,广东、广西从此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段历史在《史记》《汉书》里都有明确记载,本来没什么争议。 可越南的教材偏偏把这层关系给模糊化了。他们不提赵佗的中原身份,也不强调南越国与汉朝的从属关系,反而把重点放在“瓯貉”这个族群上,暗示南越国是越南先民建立的国家。这就好比把三国时期的吴国说成是独立于中国之外的政权一样,明显是在偷换概念。 更让人纳闷的是他们对考古发现的态度。广东、广西出土了大量汉代文物,比如精美的青铜器、规模宏大的汉墓,这些文物无论从形制还是铭文来看,都明显带有中原文化的特征。 广州象岗山的南越王墓里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青铜编钟,还有广西贵港罗泊湾汉墓里的器物,哪个不是典型的汉代风格? 可越南的考古表述却总在回避这些文物与中原文化的关联,反而拼命强调其中可能存在的“本地特色”,试图构建一套独立于中华文明之外的叙事。 那么,越南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现实考量。 一方面,他们想通过重构历史来强化民族认同。越南历史上长期受中国文化影响,文字、制度、风俗都带着深深的中国印记。现在他们想塑造一个更加“独立自主”的民族叙事,就需要在历史上找到支撑点。 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潜在的领土诉求。虽然现在没人会公开提出领土要求,但这种历史教育无疑是在为未来的某种可能性做铺垫——先让民众在心理上认同两广是“故土”,以后要是有什么风吹草动,就有了民意基础。 这种做法其实挺危险的。历史认知的差异最容易引发民族情绪的对立。 想想看,如果越南年轻人真以为两广是他们的“故土”,而中国民众又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这种认知冲突随时可能被点燃。再加上南海问题本就敏感,这种历史教育的“软刀子”很可能成为地区紧张的新导火索。 其实啊,历史研究最讲究实事求是。南越国的历史归属早有定论,硬要扭曲事实只会造成更多矛盾。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文化相通,本该好好做邻居。与其在历史问题上较劲,不如把精力放在携手发展上。毕竟,老百姓盼的是安居乐业,不是历史恩怨。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细节:越南在推行这套历史观时特别注重“润物细无声”。他们不会大张旗鼓地宣传,而是通过教材、博物馆展览、影视作品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年轻人。 比如在河内的历史博物馆里,对南越国的介绍就刻意淡化中原王朝的影响;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也把瓯貉族描绘成两广地区的“原住民”。这种长期的文化渗透,比直接的政治宣传更具迷惑性。 当然,我们也不必过分紧张。历史真相就摆在那里,不是随便改改教材就能抹杀的。广东、广西作为中国省份已经两千多年,这份历史传承岂是几句片面之词能否定的? 重要的是我们要做好自己的历史教育和文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南越国历史,了解两广与中原源远流长的联系。 说到底,国家之间的关系还是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玩弄历史叙事也许能暂时满足某些政治需要,但从长远来看,尊重事实、睦邻友好才是正道。毕竟,邻居是搬不走的,与其制造隔阂,不如多修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