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美差距有多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一语惊人:“不是别人卡我们脖子,而是我们

“中美差距有多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一语惊人:“不是别人卡我们脖子,而是我们的教育把自己困住了!”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也发出同样感慨:“中国教育缺的不是分数,而是无休止的刷题,将孩子们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抹杀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姜院士这话不是随便说说的。他长期关注基础教育,发现现在很多学校把“刷题”当成了法宝。学生从早到晚泡在题海里,数学要刷、物理要刷、英语也要刷,好像题目做得越多,成绩就越好。   可问题是,这种机械重复的训练,虽然能让考试分数上去,却把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一点点磨没了。   姜院士曾经在一次教育论坛上举过一个例子:有个高中生问他一道物理题,他刚想引导这孩子从原理上思考,学生却直接问:“老师,这题用哪个公式?步骤怎么写才能拿满分?”   那一刻,姜院士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孩子们已经习惯了套公式、背模板,却忘了知识本来是怎么来的。   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也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类似的担忧。他记得父亲生前最常说的就是“创新不能等”,可现在的教育恰恰最缺创新。钱永刚接触过不少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他们刚进大学时,眼睛里已经没了小时候那种亮光。   有个学生跟他坦白:“我从高二开始就讨厌物理了,每天就是做题对答案,现在看到公式就想吐。”这话听着让人心疼。这些孩子不是不爱学习,而是被无休止的刷题磨掉了对知识最本真的好奇。   北京二中初二的几个学生就正在经历这样的困境。他们每天下午放学后不能直接回家,而是被要求参加“课后辅导”。听起来是补习,实际上就是集体改错题。每个学生要把当天作业里的错题重做三遍,还要写出错误分析,全部过关才能离开。   有个学生苦笑着说:“我现在最怕的不是考试,是放学。别人回家吃饭,我们还在教室里对着错题本较劲。”这种强制性的补习,表面上是为了学生好,实际上却把学习变成了一种惩罚。   有意思的是,就在我们的学生埋头刷题的时候,上海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连续多年拿下全球第一。数学、阅读、科学,样样领先。但这个第一背后藏着另一个数字:上海学生平均每周学习时间超过55小时,是芬兰、加拿大学生的两倍还多。   有个教育研究者打了个比方:“这就像健身,别人每天科学训练一小时,我们每天举铁三小时,肌肉是练出来了,可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反而跟不上了。”   而在美国洛杉矶的费尔蒙特高中,他们的学习方式完全是另一个路子。那里的高二学生最近在造一架小型无人机。不是玩具模型,是真能飞的那种。物理课上他们在算升力,数学课上学抛物线轨迹,计算机课上学编程控制。   有个华裔学生说:“我以前觉得三角函数特别抽象,直到要用它来计算螺旋桨的角度,突然就明白这玩意儿是干嘛用的了。”他们的老师说得更直白:“知识不是用来背诵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这种差别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咱们的家长聚在一起,最爱问的是“孩子考了多少分”“排第几名”;而美国家长更常问的是“你们最近在做什么项目”“有什么新发现”。两种问法背后是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一个看重结果,一个关注过程。   更让人深思的是,这种教育方式的差异会一直影响到大学甚至职场。国内很多大学生到了实验室,最习惯的还是等老师给步骤、给方案;而国外学生往往更敢尝试,哪怕失败了也觉得是正常过程。   有个在企业做研发的朋友说,他们团队里那些从小接受应试教育的同事,解决标准问题很拿手,但一旦遇到全新的挑战,往往需要更长的适应期。   当然,这么说不是要全盘否定我们的教育。中国基础教育扎实是世界公认的,学生的纪律性和执行力特别强。问题在于,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在保持优势的同时,把失去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找回来。   其实国内已经有些学校在尝试改变了。比如深圳有所中学开设了“项目式学习”课程,让学生用半年时间研究如何改善校门口的交通拥堵;杭州有所小学把科学课搬到了湿地公园,孩子们通过观察候鸟来学习生态平衡。这些尝试规模还不大,但至少是个开始。   教育专家杨东平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教育就像种树,不能天天把树拔起来看长了多高。”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太着急,总想立刻看到分数上的成果,却忽略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激发内在的学习热情,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说到底,中美教育的差距可能不在分数上,而在孩子们眼睛里的光。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探索知识的渴望,才是真正推动进步的力量。   就像姜伯驹院士说的,如果我们能解开教育给自己设的这道枷锁,也许就会发现,别人能卡我们脖子的地方,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