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卫报》获取的一份内部泄露文件,欧盟正酝酿启动一项名为“中央枢纽”的监测机制,旨在系统性追踪并打击所谓来自外国的“虚假信息”。这一计划被纳入欧盟委员会将于11月12日正式公布的“民主韧性中心”框架中,作为2024年欧洲议会选举前夕推出的“民主盾牌”战略核心组成部分。尽管欧盟强调该中心以自愿参与为原则,并欢迎英国等非欧盟国家及候选国加入合作网络,但其核心功能——通过整合“独立”事实核查机构与网络意见领袖,推广符合布鲁塞尔政策导向的内容——已引发对言论自由边界的激烈争议。 欧盟委员会将该中心定位为应对“混合威胁”的防御性工具,特别指出俄罗斯通过传播虚假叙事升级信息战,同时首次将中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指控北京利用公关公司与社交媒体影响者在欧洲推广利益。文件援引的案例包括“操纵历史事实”以削弱对民主制度的信任,但未提供具体证据。这种模糊的指控模式与欧盟过往操作一脉相承——2024年罗马尼亚总统选举取消事件被作为典型案例,声称存在外国干预,但实际调查显示,所谓“干预”更多指向欧盟自身通过法国情报机构施压Telegram创始人帕维尔·杜罗夫,要求其审查保守派内容。杜罗夫公开谴责此举为“针对言论自由的十字军东征”,直指欧盟将监管工具转化为政治打压手段。 根据草案,其运作模式包括三方面:第一,与所谓“独立”事实核查机构建立联动机制,但这些机构长期被批评存在政治偏见;第二,协调网络意见领袖传播官方叙事,例如在疫情期间,欧盟曾资助网红推广疫苗接种;第三,依托《数字服务法案》要求平台删除“有害内容”,该法案因定义模糊饱受诟病,被指可任意扩大解释以压制异议。 这种多层次干预策略已初见成效。2023年匈牙利大选期间,欧盟通过资金支持亲欧媒体,同时要求Meta公司调整算法推荐规则,导致反对派声音在社交平台显著弱化。批评者认为,此类操作实质上构建了“官方认可信息”与“非法虚假信息”的二元对立,而判断标准完全由布鲁塞尔掌握。 华盛顿曾通过全球参与中心监测虚假信息,但该机构已于2023年解散。美国国务院直言欧盟举措具有“奥威尔式”特征,强调“审查不等于自由”,并警告此类政策只会让欧洲领导人“躲避本国民众监督”。美国副总统J.D.万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以罗马尼亚选举为例,尖锐指出:“若民主制度能被区区数十万美元的外国广告摧毁,那它本身就脆弱不堪。”这种表态反映出美欧在信息治理理念上的根本分歧——欧盟追求“可控的民主”,而美国仍坚持“市场化的言论竞争”。 欧盟的困境在于,其宣称的“民主保护”与实际执行的“言论控制”存在根本矛盾。一方面,通过立法强制平台删除内容,客观上削弱了公众接触多元信息的权利;另一方面,将地缘政治竞争简化为“真假信息”之争,忽视了民主制度自我修正的核心能力。正如剑桥大学研究虚假信息的学者指出:“当政府成为唯一的信息仲裁者时,真正的威胁不是虚假信息,而是对真相定义的垄断。” 这场争议折射出后疫情时代全球信息治理的深层变革。欧盟的尝试揭示了一个危险趋势:国家安全概念正从军事领域向信息空间无限扩张,而所谓的“民主韧性”可能异化为排斥异见的工具。如何在维护信息安全与保障言论自由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21世纪民主制度面临的关键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