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郑丽文要把戴玮姗气疯了!! 据台媒报道11月8日,郑丽文将出席“白色恐怖秋祭”

郑丽文要把戴玮姗气疯了!! 据台媒报道11月8日,郑丽文将出席“白色恐怖秋祭”,追思名单里有吴石。   民进党发言人戴玮姗立刻跳出来怒批,这是“向共谍致敬”“敌我不分”“国共并肩”,还质疑她到底是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还是中国的国民党主席。   说实在的,这背后大有文章。   台岛政坛蓝绿分明,尤其每逢两岸话题,气氛立马紧张。   民进党这几年一直在极力切割和大陆的关系,生怕别人说他们“软”,而国民党这边则开始更积极地推动与大陆的沟通交流。   郑丽文这次出席秋祭,表面上只是缅怀历史人物,实际上却是在搅动台岛的主流叙事。   要知道,“白色恐怖”这段历史在台岛一直很敏感,涉及当年政治运动和两岸关系。   民进党偏偏喜欢用“敌我分明”的故事给自己加分,塑造一种“我们和他们”的身份感。   但郑丽文偏不吃这一套,非要去碰绿营最不想碰的“痛点”,这让民进党自然坐不住了。   从时间上看,这场风波其实来得很突然。   消息刚出来,绿营媒体和党内人物立马开攻,不遗余力地把“向共谍致敬”“敌我不分”这些标签往郑丽文身上贴。   可郑丽文本人很淡定,她觉得纪念历史人物没啥问题,关键是要让大家正视历史真相,不要被意识形态蒙住眼睛。   她还说,历史不是非黑即白,面对过去的那些人和事,不能只靠一种声音说了算。   这话说得挺实在,毕竟每个人、每段历史都有复杂的一面,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说到吴石这个人,在台岛历史上确实有点特殊。   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涉共”被枪决,几十年来一直是台岛社会争议的焦点。   有人觉得他是政治受害者,也有人坚持他是敌对分子。   每到纪念日,这种争论总是会被重新翻出来。   郑丽文这次把吴石的名字放进秋祭名单,实际上就是希望让人们重新思考,历史到底该怎么看?   是不是非要贴上“自己人”或“敌人”的标签,才算完成了历史的“清算”?   她的做法等于说不想让历史被政治绑架。这一点,确实让民进党那一套“敌我叙事”很难再一统天下。   民进党为什么反应这么大?   其实道理很简单。   他们最担心的不是纪念活动本身,而是怕岛内出现更多像郑丽文这样敢于挑战主流叙事的人。   毕竟,如果大家都开始重新讨论历史,不再盲目接受那套“敌我分明”的说辞,民进党赖以维系的认同感就会慢慢松动。   更何况,现在岛内蓝白阵营磨合加深,国民党加强和大陆的交流意愿明显提升。   民进党看得很清楚,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他们在台岛的地位和话语权很可能会被进一步削弱。   郑丽文的这次“出格”举动,无疑让他们的担心成了现实。   其实,郑丽文这次的表现,也代表了台岛社会一部分人的心声。   大家都清楚,这些年岛内关于历史的争论从未停过。   无论是“白色恐怖”受难者的平反,还是对历史人物的重新定位,社会舆论的声音越来越多元。   很多年轻人开始思考,为什么过去的历史总要被政治利用?   难道不能用更宽容的心态去看待那些复杂的人和事?   郑丽文的行为,正好迎合了这部分人的呼声。   她没把自己当成“救世主”,只是希望岛内能多一些客观、多一些讨论。   说白了,民进党最害怕的,是社会认同的转变。   只要“敌我叙事”还能吃香,他们就能持续动员支持。   可一旦岛内开始接受更包容的历史观,民进党赖以立身的根基就会慢慢松动。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对郑丽文的做法如此敏感。   郑丽文这次确实让绿营有点“气疯了”,但这也说明她的举动戳中了要害。   这场风波还没结束,岛内媒体还在继续炒作。   有人支持郑丽文,觉得她有勇气、讲道理;也有人批评她,说她不分敌我。   但无论怎样,历史最终会让人们看清真相。   台岛社会要真正成熟,就得学会包容不同的历史观,不能只听一方之言。   郑丽文和戴玮姗的争执,是台岛历史认知的一面镜子,也是岛内政治格局变化的缩影。   未来会怎样,现在还不好说,但多一些讨论、多一点思考,总归不是坏事。   这次事件反映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台岛社会在历史认知上的分歧。   郑丽文用行动告诉大家,历史需要被重新审视,而不是被简单贴标签。   民进党虽然不情愿,但时代潮流已经不可逆转。   台岛社会只有包容多元,才能真正走向团结和进步。   历史不会因为谁的否定而消失,只有正视历史,未来才有希望。   这就是郑丽文这次“气疯”戴玮姗事件带给大家最大的启示。   参考:中国国民党主席郑丽文确认将祭拜吴石将军——看看新闻K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