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75年,印度不顾全世界的反对,强行吞并了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小国锡金,这个只有7

1975年,印度不顾全世界的反对,强行吞并了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小国锡金,这个只有7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0万的小国,一夜之间成了印度第22个邦,当时,印度觉得自己捡了个战略宝地,可三十多年过去了,印度人却开始叫苦连天,甚至后悔当初的决定,网友们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你强行吞并应得的下场!” 锡金就处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0万,早年间是个独立的小王国,还是茶马古道上的关键站点。 19世纪末英国人看中它的位置,通过条约把锡金的外交和国防抓在了手里,后来1947年印度独立,直接接过了英国的控制权。 1950年印度逼着锡金签了和平条约,锡金成了印度的保护国,国防、外交、通信全归印度管,印度还派了官员进驻首都甘托克,明着是帮忙管理,实则一步步蚕食权力。 到1973年,印度的情报部门看出机会,暗中支持锡金的反对派闹事,挑动尼泊尔裔和本地族群的矛盾,抗议很快变成了暴力冲突。印度趁机以维持秩序为名派兵进驻,直接控制了局面。 1974年印度操控锡金议会选举,把亲印派推上台,还通过印度议会的宪法修正案,把锡金定为“准邦”。 1975年4月9日,印度军队干脆围住锡金王宫,缴了国王卫队的械,把国王帕尔登・顿杜普・纳姆加尔软禁起来,那支卫队才几百人,根本挡不住印度正规军。 紧接着印度组织了所谓的全民公投,投票站周围全是印度士兵盯着,没有外部观察员,甚至拉来印度人冒充选民投票,最后公布说97.5%的人同意并入印度。 5月16日印度议会改了宪法,锡金就这么成了印度第22个邦,整个过程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吞并,公投不过是个幌子。 当时印度觉得捡了大便宜,这地方扼守喜马拉雅山口,能卡住通往西藏和不丹的要道,还能巩固自己在南亚的霸权地位,完全没料到后来会陷入麻烦。 三十多年过去,印度才发现这笔买卖有多亏。首先是甩不掉的经济包袱,锡金原本工业几乎为零,全靠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基础弱得很。 为了安抚民心、维持稳定,印度中央政府每年都得给锡金砸巨额补贴,修公路、建学校、盖医院全靠中央掏钱,锡金的财政早就成了“只出不进”的状态,严重依赖中央的转移支付。虽然没有精确的累计数字,但几十年下来这笔钱已经是天文数字。 更不划算的是,印度还得给锡金特殊的税收优惠,等于又少了一块收入,锡金成了印度财政上常年流血的“窟窿”。 战略上的麻烦更让印度头疼,原本想把锡金当战略屏障,结果反而成了和中国直接对峙的前线。 锡金夹在中印之间,吞并后中国失去了缓冲区,中印在这一带的边界摩擦不断,2017年的洞朗对峙就是例子,印度为了阻止中国修路,派兵越界僵持73天,最后还是得撤兵,不仅没占到便宜,还耗了大量军力物力。 为了守住这块地方,印度在锡金及周边部署了20万山地部队,光驻军的军费和修建军事设施的开销就不是小数目。 更要命的是锡金离印度的西里古里走廊很近,这条走廊宽才20多公里,是印度本土连接东北七邦的命脉,一旦锡金这边出事,走廊被掐断,东北四千万人的补给就会断供,几天内就得乱套,锡金反而成了悬在印度东北的“定时炸弹”。 内部的稳定问题也没断过,虽然印度用经济补贴和文化渗透慢慢同化锡金人,推广印地语教学,让宝莱坞电影占据电视屏幕,淡化锡金的本土文化,但反抗从来没停过。 末代国王的儿子旺楚克・滕辛・纳姆加尔一直在国外奔走,拿着“锡金王国旅行证”到处控诉印度的非法占领,2014年还冒险回到甘托克的广场上喊话复国,虽然很快被印度警察驱离,但也说明锡金的独立意识没彻底消失。 而且锡金内部的族群矛盾也没解决,尼泊尔裔和本地的布蒂亚人一直有分歧,印度得花大量精力搞配额制平衡各方利益,稍不留神就会引发冲突,维稳成本居高不下。 国际上的后遗症更明显,当年印度吞并锡金时,虽然因为冷战格局和锡金不是联合国成员,没遭到严厉制裁,但也落下了霸权主义的名声,南亚邻国都开始防着它。 不丹看了锡金的下场,早就心存警惕,后来一直想摆脱印度控制,和中国推进边界谈判,2021年还签了加速谈判的备忘录,印度只能一次次施压不丹,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巴基斯坦更是常年拿锡金问题指责印度的扩张行为,让印度在国际上丢了不少脸。 现在印度算是尝到了苦果,当年费尽心机抢来的“战略宝地”,成了要不断花钱填的“坑”,经济补贴、军事部署、内部维稳哪样都得花钱,还引发了一系列外交和战略麻烦。 这根本不是捡便宜,而是给自己套上了紧箍咒,也难怪印度人会后悔,说到底这都是强行吞并别人国家该有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