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他还强调:“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这话听着够直白,也够坚定,一点没给外界留琢磨的余地。 只能说他从1962年拿美国国籍那天起,他的人生就和美国半导体产业绑在了一起,这种绑定深入骨髓,自然说得出“美国是世界希望”的话。 张忠谋选择加入美国国籍时,正是美国半导体产业即将迎来爆发的前夜。那时的美国企业占据全球半导体销售额的50%以上,尽管后来在80年代遭遇日本企业冲击丢掉19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但短短十年就重新夺回50%以上的领导地位,如今仍稳稳占据48%的全球市场份额。 张忠谋亲身经历了这场产业起伏,见证了美国通过研发优势、技术创新和产业整合重新巩固霸权,这种亲眼所见的行业统治力,自然会转化为他对美国制度的认同。 更关键的是,他的职业生涯完全依托于这个体系——从早期深耕美国半导体企业积累的资源与人脉,到后来创办台积电的技术与市场根基,每一步都踩在美国半导体产业的扩张节奏上,这种成长背景让他早已把美国视作自身成就的“土壤”。 台积电的商业版图更是把这种绑定写得明明白白。2021年,苹果一家就贡献了近26%的营收,再加上AMD、高通、博通、英伟达这些美国巨头,前十大客户里8个都是美国公司,加起来拿走了44%的营收。 换句话说,台积电每赚10块钱,就有4块4来自美国企业,这种客户结构下,企业的发展策略必然要跟着美国市场走。 而截至目前,美国订单占比还在持续攀升,从之前的15%窜到了35%,要是不跟着美国的节奏扩产,到2026年订单延误率就得飙到30%,这种商业压力下,台积电根本没法跟美国脱钩。 台积电赴美投资的动作,更是把这种绑定推向了顶峰。从2020年响应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开始,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投资一路加码到1650亿美元,换成台币就是1.2万亿,这笔钱比台积电2024年全年营收加四年净利润的总和还多。 要知道,美国建厂的成本比台湾高30%,沙漠里缺水缺工人还老闹罢工,可就算这样还是要硬着头皮上,因为美国不仅是最大客户,还握着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台积电自己都承认,很多设备和材料在美国根本找不到替代品。 这种“明知不划算还得干”的操作,说白了就是把身家性命绑在了美国半导体的战车上,毕竟1650亿美元砸下去,早已不是简单的商业投资,而是深度绑定的“投名状”。 张忠谋的言论从来不是空穴来风,2023年他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就直言,美国、荷兰、日本这些国家和地区控制着半导体关键环节,要是真想阻断,中国大陆企业毫无还手之力。 这种论调背后,是他对美国主导的半导体霸权的绝对信任,而这种信任恰恰来自几十年的利益捆绑——美国给了他国籍和发展平台,他创办的台积电靠美国客户赚钱、靠美国市场扩张,甚至连企业的未来都押在了美国的土地上。 当一个人的身份认同、事业根基和财富来源都与某个国家深度绑定,把这个国家称作“世界的希望”也就不奇怪了,毕竟他夸的不是遥远的他国,而是与自己利益休戚与共的“衣食父母”。 这种绑定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合作,变成了一种深入骨髓的价值认同。台积电在美国建的不仅是工厂,还联合当地大学办半导体学院,每年培养500个掌握核心技术的学生,甚至承诺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带动2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效益。 这种“全方位融入”的操作,本质上是把台积电的未来与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命运牢牢焊在了一起。 张忠谋92岁高龄时还在强调自己“只是美国人”,与其说是身份声明,不如说是对这种深度绑定的最终确认——毕竟从1962年拿美国国籍那天起,他的人生轨迹就已经和美国半导体产业拧成了一股绳,利益相连、荣辱与共,说出那样的话,不过是顺着利益链条自然流淌的心里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