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现在最让人担心的,就是神舟二十号的航天员,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成功交接,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是因为他们在返回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情况。 这事得从11月5号那天说起,本来神舟二十号已经在380公里高的轨道上做好了返回准备,陈冬他们仨都穿好航天服等着回家了,地面测控屏上的参数看着全都正常,谁能想到距离返回舱分离就剩一小时,红色警报突然就亮了。 推进舱的压力传感器一下测出0.3MPa的骤降,还感觉到舱体在轻微震动,地面立马暂停了返回程序。后来靠空间站机械臂的高清相机一查才发现,推进舱尾部的散热面板被戳了个5毫米的小洞,十有八九是被空间碎片撞了。 别小看这不起眼的碎片,太空里这玩意儿简直是隐形杀手。欧洲航天局的数据显示,现在地球轨道上大于10厘米的碎片就有5.4万个,1到10厘米的有120万个,而1厘米以下的微小碎片更是多达1.4亿个,这么算下来,平均每平方公里轨道上就飘着三块能要命的“垃圾”。 更吓人的是它们的速度,近地轨道上的碎片每秒能跑7到10公里,是步枪子弹出膛速度的十倍还多,就算是颗米粒大小的铝屑,撞上来的动能都相当于一辆高速行驶的小汽车,冲击力可不容小觑。 之前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就被0.2毫米的涂料碎片撞坏舷窗,直接被迫停飞;2009年那次同样离谱,美国的铱星33号和俄罗斯废弃的宇宙2251号卫星撞了个正着,一下子炸出几千块碎片,这些碎片至今还在轨道上飘着,每年都得让各国航天器躲着走。 就连地面上的人都难逃干系,2024年美国佛罗里达州一户人家的屋顶就被国际空间站丢弃的电池支架砸穿,那玩意儿重0.7公斤,从太空掉下来愣是没烧干净,还好没砸到人,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这些碎片的来源更是五花八门,40%都是废弃的卫星和火箭残骸,比如1970年代的阿里安火箭残骸,漂了几十年还在轨道上作恶,1996年就撞坏过法国的CERISE卫星天线。 还有航天器碰撞产生的次生碎片,就像多米诺骨牌,撞一次多一批,越积越多,科学家管这叫“凯斯勒效应”,要是碎片密度达到临界值,早晚得形成一层碎片云,到时候人类想进太空都得钻“枪林弹雨”。 现在每年还在新增3000多块可追踪碎片,2024年人类发射的航天器都快3000个了,比2012年翻了十多倍,轨道上可不就越来越挤。 别看这次只是5毫米的小洞,处理起来一点都不轻松。推进舱的外壳虽然有铝合金蜂窝结构和密封膜双重防护,但穿孔毕竟是穿孔,还好自动密封阀及时启动稳住了压力,不然氧化剂泄漏超过5%,连轨道调整的燃料都不够。 地面团队用空间站机械臂拍高清照片的时候肯定捏着把汗,毕竟这种没被追踪到的碎片最危险,全球监测系统对5厘米以下的碎片漏报率能有30%,简直是太空里的“隐形刺客”。 之前天和核心舱的太阳翼就被微小碎片撞过,导致发电效率下降,还得航天员出舱维修,这次神舟二十号要是撞在返回舱防热大底上,再入大气层时高温烧穿舱体,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陈冬他们虽然安全待在空间站,但这事儿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太空早就不是一片净土了。中国航天之前在神十九任务里给空间站装了碎片防护装置,预警时间比以前提高了5倍,还两次主动规避过星链卫星,但面对这些毫米级的碎片,大多时候还是得“硬扛”。 那些看着不起眼的碎渣,可能是几十年前火箭掉的螺丝,也可能是卫星脱落的涂层,却能在一瞬间打乱航天员回家的脚步,这大概就是太空探索最让人揪心的地方——你永远不知道哪个“隐形杀手”会在哪个角落等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