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共绘乡村全面振兴新答卷

转自:中国妇女报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茹希佳

秋日清晨的江苏省扬州市泰安镇华丰村,在陈志鸾的“乡野别院”工作室里,窑炉的火光已经亮起。面团在天然红酒酵母的作用下经过一夜发酵,正准备进入窑炉,空气中弥漫着独特的麦香与果木炭的火香;而在金湾村“烟花三月”民宿内,主理人王娜一边修剪花枝,一边接待着早早抵达的游客。院落里,青砖黛瓦的老屋静静诉说着乡愁新事。

在扬州生态科技新城这片热土上,两位女性正以“她力量”,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化为持续推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

文化铸魂,唤醒乡村内生动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王娜看来,“文化才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她的乡村情怀始于早年参与建设乡村影院、活化文保单位的实践。“乡村影院让村民精神生活更丰盈,焕新后的文保点引来了如织游人。”这些经历让她坚信,“乡村振兴绝非单纯的经济命题,更是文化自信的唤醒与重塑。”

2023年,带着这份认知,王娜选择拥有得天独厚自然基底与文化底蕴的生态科技新城作为实践舞台,创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将20余栋闲置农房打造成兼具扬州风韵与现代舒适旅居体验的民宿集群,让承载乡愁记忆的老屋重获新生。

同一时间,陈志鸾却在华丰村探寻着另一种文化表达。她在七河八岛腹地租下老屋,搭建柴火窑炉,重拾最传统的面包烤制方式。“在国外进修时,我看到法国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窑炉。窑炉烘烤能激发出面包最纯粹的麦香和烟火气息,这正是我一直追寻的自然本味。”陈志鸾坚持用自制的红酒酵母液发酵面团,不添加糖和油,让每一口面包都散发着自然的芬芳。

陈志鸾的“乡野别院”不仅是一个烘焙作坊,更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文化空间,让来访者在麦香与咖啡香中,感受乡村生活的诗意与温度。

产业融合,拓宽乡村发展路径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王娜的实践从未止步于民宿经营。她和团队成员深入学习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后,惊喜地发现,她们的下一步发展方向正契合了全会提出的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的要求,“我们正在依托当地生态优势,探索引入绿色种植技术,发展精品果蔬;以民宿集群为核心,设计农事体验路线,将周边果菜园串联成‘采摘地图’。”王娜兴奋地说,我们还想与村民合作开发非遗手作体验课程,将村民家的土灶台变成美食工坊,由本地阿姨传授扬州传统菜肴制作,形成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构建起多元化的产业体系。

正是因为王娜的敏锐洞察力和超强执行力,“烟花三月”民宿开业不到半年就成为“网红”民宿,周末客房有时需要提前两个月预订。“过去村民守着空房子发愁,现在每年户均增收2万元,今后,我将进一步深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模式,不仅能盘活闲置资源,还能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王娜说。

陈志鸾则通过小小的面包打开了发展新天地。她的“乡野别院”每天出品10多个品种的窑烤面包,日售200多个,供不应求。数据显示,目前窑烤面包平均日营业额可达6000元。但她不满足于此,积极打造“一方窑暖·妇女微家”,协助当地妇联定期承办组织烘焙教学、儿童友好亲子体验等活动,“这也符合全会提出的,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以后,我的工作室不仅要飘着面包香,更要传递知识与技能,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陈志鸾笑着说。

巾帼聚力,共创乡村美好未来

乡村振兴离不开“她力量”的持续汇聚。王娜化身“乡村招商大使”,积极向文旅同行推介新城资源。近期,她正对接上海客商投资田园综合体项目。“乡村振兴要形成生态。我们就像播种者,让更多产业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在她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加入创业就业队伍,通过参与经营、学习新技能、开设农家乐、成为民宿管家,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成为推动家乡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种“姐妹帮姐妹、先富带后富”的模式,正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乡村层面的生动实践。

陈志鸾同样致力于女性力量的培育。她计划系统传授创业经验和烘焙知识,让更多乡村姐妹掌握一技之长。“我要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乡村发展的机遇,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她的“妇女微家”不仅教授技能,更营造了一个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温馨空间。在这里,乡村妇女学习新知识、交流新理念、拓展新视野,从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绽放出独特光彩。

面向“十五五”,两位女性创业者都展现出坚定的信心与清晰的规划。陈志鸾计划进一步拓展乡村烘焙教学,开发农村电商渠道;王娜则表示要继续深化农文旅融合,探索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她们说,会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成果,转化为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实际行动,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陈志鸾和王娜的故事,是千千万万投身乡村振兴的女性奋斗者的生动缩影。她们以女性的细腻、坚韧与智慧,在乡村沃土上精耕细作,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更重塑着乡村的文化生态和社会结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而这些乡村“主理人”们,正用火热的实践将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图景,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田野乡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