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把剪纸贴在底板上,调整好角度按下拍摄键,一张一张连续拍,静态的图案就能‘动’起来啦!”11月7日下午,芜湖市育红小学的多功能报告厅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与轻快的笑声交织,一场充满趣味的传统艺术课正在这里上演——这是“安徽省优秀传统艺术在中小学校传承的实践研究”项目教研基地校阶段成果展示交流暨皖北地区基础教育教研帮扶第五次研讨活动的核心环节,让在场师生沉浸式感受了传统艺术与创意教学的碰撞。
此次研讨活动由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于11月6日至10日在芜湖市开展,旨在深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挥美育育人作用,同时落实皖北地区基础教育教研帮扶工作。活动由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芜湖市博物馆、安徽工程大学智能技术与设计文化实验室承办,北京师范大学芜湖实验学校、芜湖市育红小学等7所本地中小学协办,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让优质教研资源辐射更广。



11月7日的育红小学,校园里摆放了来自安徽省内的传统艺术作品,会场后排坐满了来自省内以及芜湖市各县区的美术教师,大家拿着笔记本、举着手机,生怕错过课堂上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来自阜阳市颍上县第四小学的美术教师张玮崴率先带来了她的特色课程——《诗画灯彩》。灯彩艺术历史悠久,诗画结合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张老师通过趣味互动让学生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台下的听课教师们不时点头称赞,有的还忍不住拿出纸笔记录教学细节,课后纷纷围拢交流:“这种把传统艺术和实践操作结合的方式,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回去我们也要试试!”

来自淮北的余卫锋老师带来的“神奇的动画课”,一开场就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大家见过会动的玩偶吗?今天咱们就用简单的工具,让传统的玩偶‘活’过来!”课堂上,余老师一边演示定格动画的拍摄步骤,一边手把手指导学生调整玩偶造型。“余老师上的《偶戏——神奇的动画课》,真有意思,老师教我们怎么样把静态的图片变成动态的视频。让我感觉非常的新颖,有趣,仿佛打开了一扇创意世界的大门。”育红小学五年级5班的殷悦涵说。
据了解,本次活动期间,除了优质课例展示,还将开展成果展览、专家讲座、传统艺术体验等多项内容,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让皖北地区的教师即使无法到场,也能同步参与教研,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师生共同成长”,为安徽优秀传统艺术校园传承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注入新活力。
大皖新闻记者孙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