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特朗普:要求内阁全面向中国官员看齐,本周内必须做到 果然,特朗普本质上还是“

/特朗普:要求内阁全面向中国官员看齐,本周内必须做到

果然,特朗普本质上还是“慕强”。据多家外媒报道,当地时间11月5日,特朗普在白宫中表示,在中美会晤中,中方官员的专业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会谈中,每个人都坐姿端正、全神贯注,哪怕特朗普主动向一名官员提问,那位官员也没有出声回应,因为他没有得到发言的许可。

你可能会觉得意外,但只要稍微了解特朗普内阁的日常,就会明白这声要求绝非一时兴起,说白了,这更像一场“现场教学”后的幡然醒悟,当他亲眼见过纪律严明的团队是什么样,再回头看自己身边那群“状况百出”的下属,落差感自然会推着他下命令。特朗普没说出口的话其实很直白:同样是处理国家事务,你们的样子,实在差太远了。

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就是特朗普内阁的“人员流动速度”。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做过统计,他上台才两年,就有9位内阁官员先后走人。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奥巴马执政四年的离职总数,更是小布什第一个任期的两倍多。

国土安全部堪称“重灾区”,6年换了6任部长,新政策刚起草一半,负责人就换了,基层办事的人都习惯了“刚认全领导就得重新打招呼”。到了2025年这毛病还没改,美国国税局局长一年换了四次,连收税这种基础工作都差点断了档,这哪是政府部门,倒像个人员流动性极高的临时项目组。

比换人快更要命的,是特朗普选人的标准。对他来说,“绝对听话”和“上镜好看”永远排在第一位,专业能力反而成了附加项。

2024年组阁时,他直接把两位福克斯新闻主播拉进了内阁:一个当交通部长,唯一的“相关经验”是帮家乡修公路时跑过审批;另一个管国防,履历里全是批评前总统的言论,连军队基本编制都未必清楚。

更荒唐的是教育部长,居然是WWE前首席执行官,这人别说教育政策,就连中小学课程设置都没了解过,就因为是特朗普几十年的“铁哥们”。美国民众都忍不住吐槽:“除了电视主持人和老朋友,他就不能找个懂行的吗?”

用“自己人”的后果,就是整个内阁的履职水平直线下降,各种低级失误不断。2025年3月,一场“群聊事故”把他们的业余暴露无遗: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带着国务卿、财长一群人,在普通的“信号”聊天软件里聊也门作战计划,连什么时候锁定目标、下一步怎么进攻都写得明明白白,最后被记者扒了个底朝天。

英国《卫报》都看不下去,说这是“业余到离谱的安全失误”,可特朗普反倒夸手下“干得好”,转头骂记者“编造谎言”。

这样的荒诞剧还有不少:“特殊顾问”马斯克和财长因为政策吵到公开互怼,特朗普自己也天天在社交媒体上骂美联储主席,整个内阁不是互相配合,更像在演一出吵闹的真人秀。

内阁乱成一锅粥,最后遭罪的还是普通美国人,美国一家法律研究机构统计,特朗普政府被起诉了200多次,从哈佛大学到移民组织,从公司老板到普通职员,都因为他的政策越界把他告上法庭。

他的支持率也创下80年来同期总统最低,只有39%的人觉得他干得还行。有一次,全美一天之内就爆发了1300场抗议游行,50多万人走上街头,喊着“政策瞎折腾,生活没法过”,这些愤怒,其实都是内阁混乱种下的果。

这时候再看中美会晤上中方官员的表现,你就会明白,那种专业根本不是装出来的,中国的官员选拔,从来不是看“和谁熟”“上镜好不好看”,而是要靠基层经验、专业考试,还要在不同岗位上轮岗锻炼。

就像一个医生要从实习到主治一步步熬,官员也要从政策研究到落地执行全流程参与,这种严谨是刻在工作习惯里的。所以不管是多边会议上精准发言,还是谈判时守住立场,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是临时学个坐姿就能比的。

特朗普的“慕强”其实一直很实在:之前看到中国AI发展快,他马上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说“要赢AI就得多发电”;现在看到中方官员专业,就急着让内阁学。

但他没搞懂关键,中方官员的纪律性,是制度管出来的,是职业本能;而他的内阁,连“懂行”这个最基本的门槛都没守住,光学表面样子根本没用。

“本周内做到”这句话,听着像雷厉风行,其实是在回避真正的问题。如果选人的时候还是只看“忠不忠诚”,任免官员像换真人秀嘉宾,就算所有人都坐得笔直、不随便说话,专业能力也不会凭空变出来。特朗普心里大概也清楚自家队伍的短板,但他不愿改的选拔逻辑,才是乱象的根儿。

这场“看齐”的要求,最后大概率会变成一场走过场的表演,毕竟,用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永远解决不了骨子里的问题。 新华网《国际观察|特朗普政府的“百日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