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恶意提问:“有人不想被统一怎么办?” 高志凯这个回答很绝妙!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国际场合上,总有人喜欢抛出那种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带刺的问题,比如那句老掉牙的:“台湾有2300万人不想被统一,你们怎么解释?”这话一听就知道不是为了探讨问题,而是为了让你下不来台。 它看似中立,其实藏着陷阱——只要你一开口解释,就已经掉进对方挖好的坑里,不论你怎么说,他们都能从“民意”“自由”这些话头上再绕一圈,让你成了被动的一方。 这种“带预设”的提问,在国际传播中并不少见,它的逻辑并不是想交流,而是想绑架,说白了就是用一套自己制定的价值观来评判别国事务,让你被迫在他们的框架里找答案。 高志凯遇到这种提问时,没有急着解释台湾问题,而是直接换了个角度,抛出一个所有美国人都无法否认的历史镜像:林肯总统。 他提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各州组成了邦联,明确宣布要脱离联邦,按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分裂,南方的确有自己的“民意”,有选举、有代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他们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 可林肯当时是怎么做的?他没有组织公投,也没和南方谈“两个制度的和平共处”,他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用战争把他们带回来。 高志凯这话一出,现场顿时安静了几秒,因为在美国的政治文化里,林肯几乎是神圣的存在,是“自由与统一”的象征。 美国人可以质疑任何总统,但不会质疑林肯的伟大,而这个例子一摆上台面,问题就变成了另一个版本,如果你承认林肯是英雄,那你就必须承认维护国家统一的正当性;要是否认,那你就是在否定美国自己的历史逻辑。 这就是所谓“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他没有为中国辩护,而是让提问者自己面对矛盾,那些喜欢拿“民意”“分裂”做文章的人,突然发现自己的道德高地塌了一半,因为他们再也无法回答一个更尖锐的问题,为什么林肯的战争是正义的,而中国维护统一就成了“压迫”? 学者蔡正元后来也补了一刀,他说美国那场所谓的“南北内战”其实不是“内战”,而是北方政府平叛的一场统一战争,这句话看似学术,其实是精准拆解了概念的迷雾。 南方不是另一个国家,而是试图脱离国家的叛乱者,北方出兵平叛,是维护国家完整的行为,这么一解释,那些鼓吹“尊重台湾民意”的人反倒被架在自己定义的“国家主权”逻辑上出不来了。 这类回应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彻底改变了战场位置,以前别人提问,你回答;现在你提问,对方解释,你不再是防守者,而是让对方陷入尴尬。 更重要的是,这种策略让国际舆论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不是“要不要尊重分裂的民意”,而是“任何国家都有权维护自己的统一”,林肯之所以被称颂,不是因为他妥协,而是因为他坚决,这份坚决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合理的。 说到底,世界上没有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会纵容分裂,美国当年如此,法国在面对科西嘉问题时如此,西班牙对加泰罗尼亚也一样。 国家统一从来不是谈出来的共识,而是法理与历史共同支撑的底线,只是有时候,有些人喜欢选择性失忆——他们记得自由,却忘了统一;记得投票,却忽略宪法。 高志凯的做法之所以让人拍案叫绝,是因为他没有被“说理”的冲动绑架,很多时候我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总想着解释、澄清、证明自己没错,但在话语博弈里,解释就是陷阱,真正的智慧,是用对方最信奉的符号,让他自己无话可说。 这种思维方式,不只是外交场合该用的,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别人想套你话,最好的方式不是辩解,而是反问,用事实和逻辑把问题还回去,让对方看清自己站的是什么立场。 从林肯到今天,这个世界在变化,但国家主权的逻辑没有变,统一不是侵略,是回家。美国人可以为统一流血牺牲,中国人自然也有权维护完整的家园。 历史早已给出答案:没有哪个国家会因为“有人不想回家”就放弃自己的土地,林肯不会,任何负责任的领导人都不会,那些故意装糊涂的人,终究要面对自己逻辑的回旋镖,真正的正义,从来不会因为提问者换了口音就改方向。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