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主持人带着恶意提问:“高志凯先生,他们不愿意接受统一,大多数台湾人不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中国学者高志凯等人频繁引用“林肯与美国内战”的历史事件,这已成为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对外沟通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这一类比并非一句简单的应答,而是一种精心构建的战略叙事。它在舆论交锋中扮演着攻防角色,更旨在重塑主权议题的框架,并为解决路径划定潜在的可能性。 在瞬息万变的舆论场上,“林肯类比”首先承担着一种战术功能。它能够化解特定提问的预设陷阱,并对质询方发起逻辑上的反击。 这种提问被认为带有偏见和逻辑陷阱,意图将主权问题歪曲为民意选择。高志凯没有直接围绕“民意”辩论,而是迅速绕开了这个被视为虚假议题的辩论,避免陷入被动自证的圈套。 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将辩论焦点从中国的现状瞬间转移至提问者自身的历史。通过援引美国为维护国家统一不惜发动内战的往事,该策略旨在揭示一种被视为“双重标准”的立场。 西方世界似乎允许自己为统一而战,却试图用“民意”束缚中国的领土完整。这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策略,调用了对方引以为傲的国家记忆,在道义上削弱其质询的根基。 超越即时的辩论技巧,该类比的核心功能在于为台湾问题构建一个“主权框架”。它将议题从“自决权”的讨论彻底转向“反分裂”的斗争。它把台湾部分群体的立场直接类比于美国历史上邦联的分裂行径。 这就试图将问题性质定义为中央政府与地方分裂势力间的内部矛盾,而不是两个对等政治实体间的关系。 在此框架下,维护国家统一被阐释为十四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其重要性高于任何局部地区的民意。 这一逻辑与林肯总统代表整个联邦利益、而非顺从南方各州分离意愿的抉择形成历史呼应,通过援引一场“内战”,该类比也强化了“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的官方立场。 它将外部世界的干涉与质疑,重新定位为对一个主权国家内部事务的不当介入,这与中国代表在国际场合屡次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统一进程不受外部干涉的策略一脉相承。 “林肯类比”同样为一个动态的、面向未来的行动方针提供了历史参照。它勾勒出从和平争取到武力解决的完整路径。 叙事中有意强调,林肯最初也曾尝试谈判,这与中国大陆当前坚持以最大诚意追求和平统一的表态相符。 大陆方面已推出经济、文化领域的诸多惠台政策,以拉近两岸距离,这体现了对和平路径的优先考虑。 类比中的关键转折点,即南方率先开火并点燃战火,成为了动用武力的明确界限,这精准映射了中方为台湾问题设定的“红线”。 和平善意并非无条件的妥协,倘若“台独”分裂分子或外部干涉势力关闭和平大门,那么动用武力将成为一个选项。 援引美国内战造成约七十五万人伤亡的惨痛代价,并结合解放军在台海的军事威慑活动,共同构成了一种复杂的信号。 它既警示分裂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也彰显了为实现最终统一不惜代价的决心,“林肯类比”是一个集修辞战术、主权定义与行动纲领于一体的复合式话语工具。 它在舆论场上是攻防利器,在法理上是框架构建者,在战略上则是未来路径的参照物。 理解这类历史叙事在当代地缘政治中的运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洞察各方如何通过话语构建来塑造现实。这也提醒人们,在关注具体事件的同时,需理性审视其背后的叙事逻辑。 有网友认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闹台独、搞公投都不会有好结果,要么滚蛋、要么被消灭,台湾绝对不能搞独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