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徐文罡通讯员杭建宣
在富春江的柔波与龙门山的苍翠之间,时光为富阳留下了独特印记。孙权后裔穿行于龙门村的寻常巷陌延续四箴古训,郁达夫笔下的东梓关坐落富春江畔低吟渡口往事,青何村在绿浪起伏的竹海深处静守着一份古朴与安宁......它们不是静止的文物,而是依然氤氲烟火气的活态村落。近年来,富阳守护与发展并重、传统与现代共融的创新理念,让千年古村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守护:留住历史的原真与温度
走进龙门村,鹅卵石街巷纵横如迷宫,孙氏宗祠(余庆堂)内,六十五代先贤的牌位静静矗立。每年春秋两祭,散居各地的孙氏后人都会回到这里,在袅袅香火中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里的保护,不仅是修复百步厅、咸正堂的精美木雕,更是让祭祖典礼、九月初一庙会这些活态传统得以传承。
沿富春江下行,东梓关村的保护展现出另一种智慧。古码头边八百年的樟树依然苍翠,许家大院、安雅堂的木构架在精心修复后重展风姿。更难得的是,这里创新性地将46幢新杭派民居融入古村肌理,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既满足了现代生活需求,又延续了传统风貌。这种“新旧共生”的保护理念,让古村避免成为僵化的博物馆,而是保持着生长的活力。

深入青何村,保护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孝福老街三百米的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周孝子祠前的石狮静观人世变迁。村民朱天元捐出自家老宅改建非遗馆,陈列的不仅是传统农具,更是一份文化自觉。春节期间,“青龙潭旗”舞龙队穿梭在古街巷中,让这项传承了一百五十多年的非遗成为村民自发参与的文化实践。
活化:让传统在当代焕发新生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传承,而传承需要在创新中实现。东梓关村将名医张绍富的中医文化与现代康养理念结合,游客在修复后的古宅中体验传统药膳。每年的富春江江鲜大会则是一场饕餮盛宴,单次活动吸引游客超37万人次,千年码头以新的方式延续着商贸基因。

龙门村的活化之路同样别具特色。古老的墨庄里依然飘散着松烟与胶香,遵循古法锤炼起墨锭,不过今时今日,场间专注的匠人身旁新添了声声赞叹,游客们在亲手研磨的体验中既见识到了技艺的精湛,也触摸到了文化的温度;与此同时,龙门面筋、牛八碗等昔日坊间的寻常滋味经过精心的品牌塑造,从满足口腹之欲的乡土小吃,升格为承载地方记忆的“风味名片”。
青何村的实践则进一步展示了产业活化的力量。三千亩雷竹园不仅是如画的风景,更是生长的经济。二十余家竹制品企业不再停留在初级加工,而是开发出文创竹艺,让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出新火花。村民开办民宿、农家乐,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这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成为文化传承最牢固的纽带。
新韵:古村复兴的富阳启示
承载着千年文明印记的古村落,非但没有在城市化浪潮中黯然失色,反而在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中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平衡点,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富阳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实践,为杭州乃至浙江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智慧。

尤为可贵的是,在这场古村振兴的实践中,原住民并不是被动的受益者,更是发展的主力军。青何村的朱大爷在舞龙队打鼓时总是特别带劲,因为“要给全国游客展示我们青何的精气神”;东梓关村的赵大姐前些年选择从城里返乡开办民宿,10月初江鲜大会期间客房供不应求,她表示“咱东梓关村自己就是一块金字招牌”。而这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与认可,比任何外在的投入都更加珍贵。
夕阳西下,龙门溪畔的浣衣声、东梓长塘边的谈笑声、青何竹海里的风语声,交织成传统村落最美的和弦,在富阳的山水间奏响新的乐章——它们不再是即将消逝的风景,而是承载着乡愁、孕育着希望的活力空间。这些重获新生的古村,正如春天的富春江,奔流不息,永远向前,见证着保护与利用的完美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