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刘庆鲁玲彦
近日,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城乡环境建设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浙报集团·潮新闻承办的“唤醒小镇记忆、赋能有机更新——小城镇更新·老建筑功能焕新创新设计竞赛”于2025年10月18日正式启动。赛事面向全社会建筑、规划、景观、公共环境艺术、策划运营等单位的团队或个人开展创新设计竞赛,同时也鼓励高校在校学生报名参加,共同为浙江小城镇的有机更新提升多元视角、注入青春活力。竞赛聚焦老建筑的内涵式焕新,旨在征集一批兼具历史温度、功能活力与可持续运营的优秀设计作品。点击进入竞赛官网
为助力参赛选手精准把握竞赛核心要求,赛事特别邀请行业专家答疑解惑、提供专业指引。
本期特邀浙江大学建工学院风景园林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焕,围绕老建筑焕新的关键议题分享实战经验与专业见解。

张焕建筑与城市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副教授、浙江大学建工学院风景园林研究中心副主任;SSCI期刊IslandStudiesJournal、JournalofIslandandMarineStudies期刊副主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分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分会理事、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浙江省生态学会会员;中国太平洋学会海岛旅游分会会员、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外聘专家、舟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特约研究员。
潮新闻:在对具有时代印记的老建筑进行微改造与活化更新时,为实现新旧和谐,您认为设计师应遵循哪些核心原则,以在保护与创新之间取得平衡?
张焕:
形式更新服务于功能更新——有时代印记的老建筑会有其时代印记的风格形式,这种形式相对固化经典,也是支撑老建筑被当下需要的重要因素。因此,是先有老建筑功能上的创新需求,才有设计师形式上的创新灵感,才能顺应老建筑的保护与新生。
空间更新服务于时间更新——老建筑与城市其他元素组成的空间风貌,是由每一个生活过的市民的时间记忆沉淀来诠释的;因此,好的设计应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媒介,将个体记忆与城市发展脉络相融合,实现时空的“跨次元黏连”
建筑更新服务于城市更新——老建筑曾经新过,在某个阶段引领过城市区域的发展,那么当下的老建筑更新依然与它所在的城市区域更新密不可分;或者说城市的发展需求引导了它的出现,城市更新新的需求也同样会定义了老建筑的更新设计,需要设计师多维度解析解答。
潮新闻: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如何通过复合型业态布局与动线组织,使咖啡、图书、展览等多重功能共生互促,实现“1+1>2”的空间效能提升?
张焕:
举个例子,我们大学校园的附近总会有一条非常有活力的小吃街。小吃街的边界不会清晰,街上的店面不停更替。类似的理念,也可以借鉴引导到有限的建筑空间内——建筑的空间尽量不要限定为墙内墙外,要充分的利用建筑本身的灰空间或者创造建筑与城市交互的公共空间,配合相关功能让人停下来,去发现建筑的多样化的功能;要充分挖掘不同人群行为,如果发挥一个主理人的主观能动性还不够,那就多聚合几个主理人的主观能动性,空间效能的提升在于人而不在于设计。
潮新闻:针对大赛“提前谋划盈利模式”的要求,在方案前期应重点考量哪些运营维护因素?除经济可持续外,请结合案例谈谈,如何在环境、社会、文化等层面实现多维可持续性,确保项目的长期活力?
张焕:
盈利模式需要结合生活中的“小美好”:大赛关注的老空间多与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旧时记忆紧密相连。建议青年设计师从提升片区生活便利性与品质出发,以运营思维带动建筑更新,让改造真正融入在地生活。
业态活力需要依靠“身边的人”:鼓励获奖青年设计师扎根赛题所在片区,将其打造为青年聚集地,成为在地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大赛构建具有黏性的青年社群,将赛事影响力与设计类学生等群体的长期休憩、体验行为相结合,为年轻创业者吸引亲友参与、自带流量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实现环境友好、社会融合与文化延续的多维可持续。
唤醒小镇记忆、赋能有机更新——小城镇更新·老建筑功能焕新创新设计竞赛报名通道:点击进入竞赛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