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陈宇浩
11月7日下午,“2025悦读宋韵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浙江图书馆(之江馆)文澜剧场正式举行。
本次系列活动以“宋人十二时辰”为主题,从饮食起居、服饰器用、文娱雅趣到思想艺术,带领读者全方位探寻宋代风貌,解码沉淀于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基因,激活宋韵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
《楚河说话》主理人、浙江文旅宣推官楚河,这次带来的演讲主题是《临安的滋味》,一起来看看他讲了什么吧。

以下为开幕式上的剧透。
在我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可以先想一个问题,就是之前的我们是如何认识一个人或者一个地方的?
觉得这个人很漂亮,很精神。哪里的景色很美,哪里很好吃。当我们夸一座城市很有味道,也许是因为,这个城市吃的真挺好。所以我们的认知其实都来自于我们的五感。
那么,临安能有什么味道?有一幅画也许能给我们答案。
那就是南宋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他不仅把南宋都城临安的四季美景全都画下来了,而且在这幅画中,还包含着人的五感。
比如这是春天,我们怎么分辨一幅画的季节呢?通常画中都会有一些意象作为提示,比如这幅画的春是什么样的?
花香堤岸,杨柳成荫。
我跟你讲,这里面可能不只是美景,还可能有唐代诗人崔护的爱情,据说,崔护曾经有一段还没开始就结束了的爱情。有一天,他到一个偏远的村落讨水喝,遇到了一户人家的姑娘,一见倾心,二人浅谈几句,就开始互送秋波,大概送了四五斤菠菜之后,崔护就走了。等到第二年,崔护实在忘不了那个姑娘,就凭着记忆,又去那姑娘家打卡,谁知,已经人去屋空。于是他写了一首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
去年姑娘也许还在等你,今年你想骑马再去找寻,发现你这张旧船票已经登不上人家的高铁了。
没人会一直等你的,就算是崔护也不行。那我们是如何收获这满眼的春色呢?靠的是视觉!
这是夏天,我们是如何判断的呢?一池的荷叶。兴许这就是当年的西湖边,周围是湖石环绕。杭州有句老话叫:晴西湖不如雨西湖。如果画中是雨西湖,那就精彩了。据说雨水敲打在坑坑洼洼的湖石上,能发出音乐一般的声响。所以它不是石头桩,而是大音响,这是什么?这就是画中传达出来的听觉!
这是秋天,提示在哪里?秋水和秋叶。
两个侍童,一个汲水,一个煮茶。老头在屋里焚香。屋里的屏风上还有画。这是宋朝文人的一种生活态度。点茶、焚香、挂画、插花,画里咱就看到仨,差一个就集齐宋朝四艺了,老头不可能故意不插花,除非他花粉过敏。
总之,点茶要品,焚香要闻。这下味觉、嗅觉都有了!
再看这部分,这是冬天,画中的风雪非常明显。
想骑驴踏雪寻梅,就要经受风雪的洗礼。男人走的桥像是一座很有故事的桥,叫灞桥。很早以前,这里便是出入古都长安的必经之路。它见证过无数次游子远行、退隐归山、情人离别、亲友离散,所以灞桥还被人们称为销魂桥、断肠桥、情尽桥,所以这可能还是一个关于“送别”的故事。一个女子在深幽的庭院中,向外张望,风雪吹打在二人身上、脸上,不知是雪更冷,还是心更冷呢?
雪落在身上,怎么说,这都必须是触觉!
我们感受这个世界的方式,基本依靠的就是这五种感觉。
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尝到的。它们共同汇聚成一座城市的滋味,古都杭州如此,现在的杭州,如今的浙江也是如此,在浓浓的烟火气里,那便是幸福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