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已经滚到38万亿了,为啥还没暴雷?说白了,美债已经出事了,只不过美国短时间内不会轻易倒下。美国现在的情况有点像温水煮青蛙,虽然水温在慢慢升高,但美国皮厚,还能勉强适应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38 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摆在眼前的时候,像是一座看不到山顶的债务高塔,换成普通人,早就破产十回了,可美国却照样吃汉堡、开派对,连总统还在电视上笑得从容,为什么?因为美国玩的是一场全球级的“拖延艺术”,它不是没事,而是把危机变成了一种能长期消化的慢性病。 美元就是美国的魔法棒,全世界的生意,大多都得绕着它转,买石油、运铁矿、卖芯片,都离不开美元,结果就是,各国央行被迫囤美元,就像商家得备零钱。可光拿着美元没用,还得找地方放,于是美债成了全世界的“保险柜”,各国一边输出真实的商品,一边又把赚来的美元借回给美国,买它的债。 这一来一回,就像全世界在替美国打零工,干活的是别人,发工资的是美元打印机,你要说这是不是天才设计,确实是,问题在于,这个循环一旦开始,所有人都被套在系统里,想脱身反而更难。 美元的威力不只是金融层面,它背后有一整套硬实力撑腰,那些航母、空军基地,不光是用来展示肌肉的,也是在维护美元的地位,谁要是胆敢挑战美元结算,比如当年伊拉克想用欧元卖石油,结果世界都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这种潜规则,让美元的地位既靠信任也靠拳头,于是没人敢轻易离场。就算心里骂几句,最后还是得掏钱买美债。 再看看美债市场的规模,真不是闹着玩的,那是全球最大的资金池,深得连掉进去的巨石都能消失不见,各国政府、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全都在里面泡着。美债成了金融体系的地基,谁都知道它有裂缝,却没人敢动锤子。 毕竟美债要是真崩了,不只是美国的问题,全世界的资产都得跟着缩水,于是大家心照不宣地维持着一个脆弱的平衡——“你别倒,我也别倒”。 与此同时,美国自己也在玩一套“内部消化术”,美联储一边印钱,一边买美债,自己借钱给自己花。这在别的国家是笑话,在美国却成了常规操作,表面上这是救市,实际上就是用通胀把债务慢慢稀释掉,物价涨了,美元贬值了,债的实际价值就小了,这种操作听着荒唐,却比直接违约温和得多,只是通胀的账单最后还是要由普通人买单,去年的鸡蛋贵了,房租涨了,那就是账单的另一种形式。 有人说,美国能一直这么玩,是因为大家还信它,没错,信心才是美债最大的支撑,可信心这东西,就像一根绳子,拉得越久越容易磨断。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尝试用本币结算,巴西、俄罗斯、印度,甚至沙特也在动摇,各国央行开始减少美元储备,改投黄金、欧元、人民币,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从七成掉到五成多,看着不惊人,但趋势已不可逆,那就像一座冰山,融化的速度眼看不出,但终究会塌。 美国债务的问题,还不只是经济账,还有政治账,每次债务上限逼近,国会两党就开始拉扯,电视直播上,一个喊“不能再借了”,另一个喊“再不借就关门”最后当然还是借,只不过市场信心又被消耗一轮。 这种政治闹剧看似滑稽,实则危险,只要有一次谈崩,全球金融就可能跟着打喷嚏,债务利息如今已经超过国防开支,美国政府花的钱里,有一大块是用来付旧账的利息,债越多,息越高,越还不起——典型的“债滚债”。 也别以为这套系统真能无限循环,就算是最大的引擎,也有烧光燃料的一天,美元的信用就像汽油,每次印钞都在消耗一点,现在看起来,美国还在行驶,只是速度没那么快了,发动机噪音也大了,通胀、赤字、信心流失,这些都是漏油的迹象,没人知道那一刻何时到来,但每一个政策的延迟、每一次的加息或放水,都在逼近那个临界点。 所以美债没有暴雷,并不代表风平浪静,相反它是世界金融体系里最危险的“沉默地带”,这场危机就像一根慢慢燃烧的引线,看似无声,其实火星已经在蔓延,也许它不会轰然爆炸,而是以更慢、更隐蔽的方式,让整个系统一点点失去活力,当信任的最后一滴油耗尽,美元还能否继续做世界的心脏?没人敢打赌,只知道,这场“延迟的爆炸”,终究会有响起的一天。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