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城花信·立冬]有一种冬韵叫“芦花飞雪”

朔风渐起,岁月翻过一页,时令另起一行;万物沉静,大自然去繁就简,抱朴守拙。“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标志着阳气潜藏,冬季开篇。此时节,天色苍苍,流岚渺渺,作别秋的丰美,迎接冬的万物之“藏”。厅堂里,海棠果沉甸甸挂在枝上,秋英、菊花、金盏花依然抱香枝头;原野上,大多树木褪去秋的霓裳,着上冬的素衣;田地中,一方方错落有致的田垄,恢复了大地原本的颜色,静待来年的耕耘。

沈城的初冬不止红叶满街、黄叶铺道,湖畔、湿地的芦苇花才是隐藏款的浪漫。当北方的风开始在辽河平原上低语,棋盘山秀湖、七星山湿地便悄然披上了一层银白,那是秋意沉淀时的信物——芦苇的花穗,在晨光与暮色之间轻轻摇曳,如一场无声的雪,覆盖了水岸、滩涂与蜿蜒的小径。没有喧嚣的市声,只有风穿过苇丛的沙沙声,恰似大地在吟诵一首古老而浪漫的诗。

美人蕉倔强明艳,装点着棋盘山秀湖景色。李玲秀作品

充盈着“诗经之美”的花信

秋冬交替时节前往棋盘山秀湖,处处可见波浪起伏的芦苇荡。芦花穗子如雪,轻轻摇曳,随风翻涌。婆娑着的芦花苍茫蓬勃,当芦苇荡与宽阔的湖面相映,落日挥洒波光粼粼,沿步道漫行,听风、观水、闻草香,烦恼喧嚣都化作眼前的万顷芦花,飘飘洒洒,仿佛踏入《诗经》的古老意境中。

风吹芦苇千层浪,芦花飘飘诗意浓。在芦苇众多的别称中,“蒹葭”一词因《诗经》而广为人知。《诗经·蒹葭》中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株芦苇、一束飞扬的芦花也曾醉倒了诸多文人墨客。唐人司空曙《江村即事》一诗中说:“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南唐后主李煜在《望江南》中落笔:“芦花深处泊孤舟。”尤其冬季芦花盛开时,若雪花满滩,便成就了“芦花飞雪”的独特冬韵。明张岱在《西湖梦寻》中写道:“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红楼梦》中大观园有一处四周环水的庭院名为“芦雪庵”,探春邀请宝玉参加诗社时,信上写“棹雪而来”,大抵也是觉得芦花似雪,要摇着小船穿过“芦雪”前来。这一雅好延续到了现代,郁达夫写道,赏芦最好的季节“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乘一叶扁舟漂泊在芦田之间,看千里芦花在清冷月色中飘摇,别有一番雅趣。

东北气候寒冷,芦花开得时间稍晚,一般从10月初开始,盛花期在11月上旬,这时沈阳湿地岸边的芦苇便迎来最佳观赏期。冬日暖阳透过薄雾,洒在银灰与浅金交错的芦苇丛中,水面随风荡起细碎涟漪,倒映出芦苇的柔影,仿佛置身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中。芦花冬雪,月夜泛舟,古人的赏芦之趣,今日仍可在几处佳地寻觅。

沈阳东陵青葙犹赤,红穗燃雪。许家铭作品

蒲河:芦苇荡里的生态世界

在辽沈大地腹地,一条蜿蜒的河流静静流淌,毫不张扬,却孕育着无数生命的低语——这便是蒲河。蒲河中的蒲草是这条河流名字的由来,芦苇也在蒲河扎了根。蒲河的独特魅力不仅仅在于广阔的湿地和清澈的水域,作为沈阳北部的湿地公园和水利风景区,蒲河还以赏芦花和秋水声名远扬。

初冬时节的蒲河不再是默默流淌的水脉,而是一位披着白纱、摇曳生姿的舞者,成片的芦苇如海浪般翻涌,又似千万支竖琴在低语,奏响一曲自然交响乐。这里没有车马喧闹,只有风拂过芦苇丛时沙沙私语,以及水鸟振翅划破晨雾的轻盈剪影。远离都市的喧嚣的人们,身临其境感受乡野恬静。一如隐居孤山的林逋,最爱在雨后的芦花中,在渔船上生火做饭,独享一份清闲安宁。

蒲河之美,不仅在于外在的景致,更在于内在的生态价值。这片土地曾是农耕文明的边缘地带,人迹稀少,因而得以保留原始的自然肌理。除了占据主导地位的芦苇,香蒲、菖蒲、睡莲等水生植物也在蒲河安家落户,并以根系交错,织就一张庞大的地下网络,稳固土壤,净化水质。蒲河因此吸引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守护着沈北的生态平衡。这里是水禽的乐园:白鹭伫立浅滩,野鸭三五成群,偶尔还能瞥见苍鹭从芦苇深处腾空而起。曾经的蒲河因环境变化几近荒芜,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重新焕发生机。每一株芦苇的挺立,每一只候鸟的归来,都是自然与人类和解的见证。

奉天邮务管理局旧址檐下木芙蓉静静盛开。孙小清作品

鸟岛:湿地是城市的“呼吸口”

芦花与日落更是绝配。真正令人屏息的,是黄昏时分的降临。落日熔金倾泻在芦苇丛上,逆光之下芦花如烟似雾,轮廓被勾勒得通透轻盈,化作天边最后一抹霞彩,翻涌层叠,这是北方初冬独有的味道。

天苍茫,雁何往,鸿雁飞过芦苇荡。一片藏于浑河之畔的生态秘境,在秋意渐浓时便悄然换上华服。沈阳鸟岛的初冬,因这片金色的芦苇荡而有了灵魂。它们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与湿地共生,与候鸟相依。鸟岛的芦苇是湿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净化水质、稳定岸坡、为鸟类提供栖息地。鸟岛的傍晚或清晨,常能看到白鹭、斑嘴鸭等水鸟掠过芦苇荡。春天,嫩绿的芦芽破土而出;夏天,茂密的叶片织成浓荫,成为昆虫与鸟类的乐园;深秋,芦花银白色穗子在风中摇曳,宛如一场无声的雪落;即便进入深冬,枯黄的茎秆依然挺立,为候鸟留下最后的栖身之所。

芦苇丛是鸟儿的天堂。候鸟偶尔钻进水里叼出一条小鱼,激起层层细浪,掀动丛丛芦苇,抖落出蓬蓬芦花。它们经历春去秋来,见证芦雪纷飞。每年南迁的鸟群途经鸟岛,在浅滩觅食、休憩。站在观景台上远眺,常看到成群水禽在芦苇丛中穿梭。作为鸟类迁徙线路上的重要驿站,沈阳鸟岛的成片芦苇荡中,水鸟隐匿其间,风掠过耳畔,芦花簌簌作响,像是一场无声的应和。城市的快节奏在此被彻底过滤,只留下风、水、植物与动物之间最本真的对话。

浑南市民公园:十里芦花荡

芦苇素有“禾草森林”之美称,浑南市民公园的芦苇荡长势茂密,走在步道上漫行,听风掠过芦苇的轻响,内心会变得柔软平和——这一切并非人为雕琢,而是自然的馈赠。每年11月,市民公园的芦苇田渐渐泛白,成片的芦花恰似雪漫沃野,十里芦花荡也成为繁华城市中心难得的自然秘境。立冬时节,市民公园里片片芦花伴着落日的瞬间,频频出现在网友的镜头里,一片片随风起伏的芦苇荡,如同大地铺展的柔软绒毯,温柔拥抱着每一个愿意驻足的灵魂。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如果说世界上有永不凋谢的花,那么非芦花莫属。芦苇虽纤弱,骨子里却透着执着坚韧。芦花桀骜中带着高雅,柔顺温软却不张扬,独享一份安静从容。“最是平生会心事,芦花千顷月明中。”在陆游心里,那些壮志难酬的情绪,在静谧的月夜芦花下,得到了短暂的安放。亦如同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所写,“世间万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

蒹葭苍苍湿地“银花”

每个节气都有深意,恰如这个冬天的秘密。立冬时,芦苇没有春天的生机盎然,没有夏天的蓬勃绿意,也不似秋天的灿灿金黄,却呈现素雅风姿与寂静之美,这种美正是北方冬日所独有的。辽沈大地的冬亦有其独特之美,那美就藏在萧瑟的风中,藏在漫天的雪花中,藏在冬日的芦苇荡中。芦苇从不张扬,扎根于泥泞,却开出最轻盈的花。芦花不诉诸言语,却以光影与律动,令沈城的山山水水,因一片片芦苇而有了灵魂。它们沉默生长,却用“银花”讲述最动人的故事,书写属于北方苍茫而深情的诗意。

无论气候如何,这片土地从不曾真正沉睡,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讲述生命的故事。每一季都有不同的花信主角登场,却没有谁真正退场——花朵们彼此接力,让这片土地始终充满生机。它们从不是单纯的生态植物,它们一直藏得最深的地方,是人们的心里。蒹葭苍苍也早已成为一种城市精神的象征——关乎坚韧,关乎候鸟,更关乎生命在寂静中完成的壮丽轮回。

设计:祁芳竺

沈阳发布、沈报全媒体记者:李言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