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感知日照丨别让“孤品尾货”成为欺诈的“遮羞布”

刘玫含

一颗手工缝补的纽扣,成为戳破公益假面的关键证据。四川黄女士捐赠的旧衣物,竟在直播间以88.89元的价格被倒卖,袖口那颗长辈补缀的纽扣,针脚与线色都清晰印证着这正是昔日的爱心捐赠品。无独有偶,辽宁刘女士在直播间购买的“尾货孤品”衣物,不仅破旧不堪,裤兜里还残留着他人的私人物品。这些看似个例的纠纷,实则揭开了一条从公益捐赠到直播带货的灰色产业链,既透支了捐赠者的善意,更让公益事业的公信力遭遇严峻挑战。

公益捐赠的本质是传递温暖与善意,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这条爱心链却被层层截流、肆意扭曲。据业内人士透露,大量直播间打着“外贸原单”“独立设计孤品”的旗号,售卖的其实是从各类回收渠道低价收购的二手旧衣,通过“论吨收、按件卖”的模式赚取高额差价。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旧衣往往未经规范消毒处理,可能携带细菌、霉菌等有害微生物,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潜在风险。而直播间“以旧充新”的虚假宣传,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更让捐赠者的爱心遭遇“二次伤害”。

从捐赠箱到直播间的流转,暴露出公益物资管理的多重漏洞。我国每年旧衣捐赠量超千万吨,但捐赠物资从回收到分发的链条较长,涉及分拣、消毒、整理等多个环节。根据《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应对捐赠物资建立严格管理制度,私自售卖捐赠物资的行为已涉嫌违法,涉事机构将面临行政处罚乃至法律追责。但现实中,部分公益组织存在管理松散,流程不规范等问题,物资流向不透明,捐赠者难以知晓物品最终去向;一些非正规回收渠道更是钻了监管空子,将公益捐赠物资悄然转入商业流通领域,形成了“捐赠、回收、翻新、售卖”的黑色闭环。

斩断这条灰色链条,守护公益的初心与底线,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筑牢公益守护的防线。

监管部门需主动亮剑,压实监管责任。一方面要明确公益与商业回收的界限,要求所有捐赠回收箱必须清晰标注主体信息与物资流向;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网络直播销售平台的监管,对非法倒卖捐赠物资的行为从严从重处罚,建立黑名单并及时公示,限制或禁止再次入驻平台。同时可借鉴区块链、电子面单等技术手段,为每一件捐赠物资建立“数字身份证”,实现从捐赠源头到受益终端的全程溯源,如,壹基金与菜鸟物流合作的“温暖包计划”,通过数字化追踪系统让物资流转全程可查,为公益透明度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行业自律需拧紧“安全阀”,筑牢诚信根基。完善二手商品回收利用的相关行业标准、管理制度。慈善组织应严格遵守《慈善法》规定,定期公开捐赠物资的管理使用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通过第三方审计等方式增强公信力。二手衣物回收企业应规范经营流程,对回收衣物进行严格的消毒、质检,明确标注商品属性,杜绝“以旧充新”的欺诈行为。

公众应提升防范意识,守护自身权益与公益善意。作为捐赠者,应选择正规的捐赠渠道,捐赠前可核实接收机构的资质,必要时签订书面捐赠协议,明确物资用途;作为消费者,在直播间购物时,要保持理性,仔细甄别商品信息,发现疑似违规行为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

每一件捐赠衣物都承载着捐赠者的善意,每一次公益行动都关乎社会的温暖底色。当捐赠物资能够真正流向需要的人,当直播间的经营回归诚信本质,爱心在利益的漩涡中才能不褪色,公益的暖流才能真正传递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