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荷兰政府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6日,荷兰官方发布了关于半导体设备出口新规的最新消息,原定于2026年上半年实施的管控措施,提前到2025年实施,并且限制措施升级。 根据新规,荷兰将限制对14纳米以下芯片制造的所有设备出口,包括用于软件和检测设备的配套软件。此消息传出,全球芯片产业一片震动。 据了解,ASML的1970i、1980i主力DUV机型已被荷兰当局纳入许可清单,这意味着出口的门槛又提高了一大截。 根据新规,ASML的DUV设备许可要求将不再是7纳米,而是14纳米,这意味着许多想购买ASML设备的中国企业新想法又要泡汤了。 此外,新规对出口许可的审批时间也有了新的要求,最长可拖到90天。不得不说,此时美国在一旁推波助澜,使荷兰当局不得不低头。 但这并不能掩盖中国在半导体技术上的进步与突破。比如,中芯国际通过多重曝光技术将7纳米工艺节点逼近;再如,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也已实现量产并稳定交付;还有北方华创的刻蚀机也已达到3纳米级别…… 这些都表明,尽管遭到外部打压,中国在关键技术上的攻关与突破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加速向前推进。实际上,ASML的光刻机依赖于东方大国稀土材料的供应,二者存在依存关系。 正所谓“没有你,也不行”,这也说明,当前国际上不论哪个国家想对中国进行封锁打压,都不会成功,因为各国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只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而已。 外部的打压不会阻止东方大国创新自研的步伐,只会激发更强的自主能力与创新力,让我们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突破与进展更快、更好、更稳。 由此可见,科技竞争与较量的本质不是谁更有钱,而是看产业链是否完整、掌握自主技术的能力有多强。下一个技术霸权不会是美国一家说了算,而是看各国谁能拿出真金白银、较真拼博、创新自研的成果。 从市场数据来看,中国庞大的芯片消费市场是全球芯片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2024年中国芯片市场规模超1.8万亿元,占全球市场近三分之一。荷兰限制出口,ASML等企业必然失去这一庞大市场份额,影响自身营收。 在人才方面,中国拥有大量优秀的半导体专业人才。每年高校培养的相关专业毕业生超10万人,为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这些人才投身研发,不断攻克技术难题。 中国还在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资金投入。2025年前三季度半导体产业投资超2000亿元,建设了多个先进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国际合作上,中国也在积极拓展。与欧洲、亚洲等部分国家和地区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半导体技术发展。 各位读者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