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荷兰扬言“硬抢稀土”? 荷兰官员放出话来,如果中国断供稀土,他们会采取“必要手段

荷兰扬言“硬抢稀土”? 荷兰官员放出话来,如果中国断供稀土,他们会采取“必要手段”。这口气让人想起几百年前那个,靠航海抢劫起家的荷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荷兰人最近放了句狠话,说要是中国敢断供稀土,他们就要用“必要手段”来抢。这话听着耳熟,让人不由想起几百年前那个靠着航海抢劫发家的“海上马车夫”。不过这次他们瞄准的不是香料和黄金,而是现代工业的命脉——稀土。   事情得从2025年9月底说起。那天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开了场发布会,宣布启动《货物可用性法》。这项听起来平平无奇的法律,实际上是把中国闻泰科技在荷兰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给冻结了——资产、管理权、知识产权统统动弹不得。   卡雷曼斯站在台上说得冠冕堂皇,什么“确保供应链安全”,什么“保护战略产业”,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分明是冲着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布局来的。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位部长话锋一转,直接把稀土问题摆上了台面。他毫不掩饰地放话:如果中国在稀土供应上卡脖子,荷兰就会采取“必要手段”确保资源供应。这话里的火药味隔着屏幕都能闻到。   要知道,荷兰海军陆战队当年在海外护航的架势,还真有点“必要手段”的影子。只是没想到2025年了,还有人把殖民时代那套弱肉强食的思维带进国际贸易里。   中国商务部的反应比预想的还要快。10月9日,也就是卡雷曼斯放话后不到十天,中国就宣布扩大稀土出口管制清单,新增了五种稀土元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规明确要求对半导体用户进行更严格的出口审查。这步棋下得精准——你不是要动我的半导体企业吗?那正好,制造半导体需要的稀土咱们也得好好算算账。   其实中国在稀土领域早就不是简单的原料供应国了。从内蒙古包头到江西赣州,整个稀土产业链已经完成了转型升级。   现在中国不仅掌握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能力,还在永磁材料、催化材料等下游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就像业内专家说的,“稀土不是挖出来就能用的沙子,而是需要一整套复杂工艺才能变成工业粮食”。荷兰人显然低估了中国在稀土领域的话语权。   到了10月21日,卡雷曼斯终于坐不住和中国官员通了电话。据说那场会谈气氛紧张,双方各执一词。   荷兰方面坚持认为冻结安世半导体是依法行事,中国则明确指出这是将商业问题政治化的危险举动。谈不拢的结果就是问题被甩给了布鲁塞尔——欧盟总部这下要头疼了。   就在大家以为这场对峙要持续到年底时,事情在10月30日出现了转机。中国作为与美国达成的 broader agreement 的一部分,同意暂停稀土管制措施一年,欧盟也确认这项暂停适用于欧洲企业。   这个时间点很微妙——正好卡在欧盟委员会换届前夕。有分析认为,这是给双方都找了个台阶下。   但明眼人都清楚,稀土这把牌不会就这么轻易放下。现在荷兰的ASML还在等着中国的稀土材料生产光刻机,德国的汽车厂商需要稀土永磁电机,法国的核电站依赖稀土控制棒。整个欧洲工业体系就像依赖毛细血管供血的机体,而稀土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氧气。   这场风波背后,其实是全球产业链正在经历的重塑。从荷兰冻结中资企业,到中国调整稀土政策,再到最后的临时妥协,每一步都牵扯着地缘政治的神经。   有经贸观察家打了个比方:“这就像两个高手在下棋,表面上动的是某个棋子,实际上整盘棋的布局都在发生变化。”   值得玩味的是,在这场对峙中,其他稀土生产国并没有像荷兰期望的那样迅速填补缺口。澳大利亚的莱纳斯矿业确实在加快扩产,但他们的首席执行官在业绩说明会上坦言“至少需要18个月才能形成有效供应”。   美国的MP Materials也面临环保审批的瓶颈。至于格陵兰岛的稀土项目,更是在环保争议中进退两难。   说到底,稀土问题从来就不只是资源问题,而是技术、环保和产业链的综合博弈。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从采矿、分离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体系。   这不是简单靠资金投入就能复制的,就像山西的老师傅说的,“稀土分离就像老陈醋,看着简单,可离了这片水土就是做不出那个味儿”。   现在回头看荷兰部长的“硬抢”言论,反倒成了这出大戏的注脚。在21世纪的今天,国际贸易早就过了靠坚船利炮说话的年代。   供应链的韧性建立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就像中国需要荷兰的光刻机,欧洲离不开中国的稀土。这场风波最后以暂停制裁收场,或许正说明了这一点——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没有谁真能靠“硬抢”赢得长久发展。   不过这件事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当关键资源成为博弈筹码时,合作比对抗更符合各方利益。毕竟,经历过殖民时代的国家应该最明白,强取豪夺终究不是长治久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