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行为其实比欧洲对俄罗斯的做法还要严重。欧洲冻结俄罗斯的资产,目前也只是敢动用冻结资产的收益,从不敢直接动用本金。但是荷兰这次却是直接劫夺了我们中企100%的全资子公司。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国际上发生了一件挺让人吃惊的事,荷兰政府突然出手,强行把咱们中国企业安世半导体在荷兰的一家子公司给收走了。 关键是这家公司是安世半导体百分之百全资持有的,说白了就是咱们中国企业完全说了算的产业。而且荷兰这次操作,从头到尾都没怎么走正规的法律程序,几乎就是硬生生把资产从中国企业手里夺了过去,这性质可就严重了。 为什么说这事特别恶劣呢?因为它跟欧洲其他国家处理类似问题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你看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欧洲不少国家冻结了俄罗斯的资产,但人家到现在也只是动用了这些资产产生的收益部分,比如利息什么的,本金一直没敢碰。 说白了,就是留了个底线,没把事情做绝。可荷兰倒好,上来就直接把咱们中企的本金给吞了,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冻结或者限制,而是赤裸裸的资产掠夺。这种行为放在国际投资环境里,简直就像是在大街上明抢,连个像样的法律外衣都没披。 安世半导体这家企业,可能有些朋友不太熟悉,它其实是中资在海外半导体布局里一个挺重要的棋子。它在欧洲不只有荷兰这一家公司,还有英国的封装厂、德国的研发中心,这些都是技术含量比较高、战略意义也比较大的资产。 荷兰这么一搞,等于开了一个特别坏的先例——别的国家会不会也跟着学?特别是那些跟荷兰经济联系比较紧、或者对中国投资有点别的想法的欧洲小国,比如比利时、卢森堡这些,万一他们也觉得“这招不错,我们也能这么干”,那中企在欧洲的资产安全可就真悬了。 这种担心不是没道理的。国际投资有时候就跟邻里关系似的,一旦有人开始破坏规则还没受到惩罚,其他人就容易跟着乱来。这叫“破窗效应”——第一扇窗户被砸了如果没人管,很快整条街的窗户都得遭殃。 荷兰这次等于是亲手砸了第一块玻璃,如果我们不赶紧把这扇“窗”补上、不让他们为这种行为付出代价,那后面可能就收不住了。 那为什么荷兰敢这么干呢?表面上看,他们可能搬出一些所谓的“国家安全”或者“产业政策”的理由,但明眼人都知道,这背后更多是政治和战略上的算计。半导体行业现在是全球竞争的焦点,谁掌握了芯片产业链,谁就在科技和经济上有更多话语权。 荷兰虽然国家不大,但在光刻机这些半导体关键设备上有独特优势,他们可能觉得,借这个机会打压一下中资背景的半导体企业,既能迎合某些大国的战略,又能给自己争取点产业上的好处。 但这种事情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国际资本最看重的就是稳定和可预期,你今天能用行政手段随便没收外资资产,明天谁还敢来你这儿投资? 荷兰一向以开放的商业环境自居,这么一搞,招牌可就砸了。而且中国企业这些年对欧洲投资不少,带去了资金、技术还有就业机会,要是因为这种事件导致中资大规模撤出或者转向其他地区,对欧洲经济复苏也没好处。 所以现在关键看我们怎么应对,必须对荷兰采取强硬的反制措施,而且要让它在经济、政治或者外交上“付出额外代价”。 这个代价不能是不痛不痒的,得让它疼,疼到下次不敢再随便动手,也让其他欧洲国家看清楚——对中国企业玩这套是行不通的。 具体怎么做,可以有多种选择,比如限制荷兰某些产品对华出口、暂停部分双边合作项目,或者在多边场合把这事摊开来谈,让国际社会评评理。 总之,荷兰这次没收中企资产,已经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商业纠纷,而是涉及国际规则、投资保护和战略信任的大问题。如果我们不坚决顶回去,以后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难。 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借这次事件立下规矩、划清红线,那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长远安全绝对是个保障。眼下这事还在发酵,安世半导体在其他国家的资产能不能保住,欧洲会不会有连锁反应,很大程度上就看我们接下来的应对够不够硬气、够不够聪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