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于白求恩,我们宣传的都是他如何高尚、如何伟大,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为什么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且拼尽全力救治中国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说起白求恩,咱们中国人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从小到大,课本里、电影里,他永远是那个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的国际主义战士。但不知道您有没有琢磨过——一个加拿大名医,放着优渥日子不过,为啥非要跑到战火连天的中国拼上性命? 这事儿还得从1938年那个寒冷的早春说起。白求恩可不是临时起意,他来中国前已经在西班牙内战前线积累了战地医疗经验。当时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正在争取国际援助,亲自给他发了邀请。 要知道那时候从北美来中国得横跨太平洋,辗转香港、武汉,最后才能到延安,整整走了大半个月。他随身带的可是真家伙——筹集的医疗器械和药品装了十几个大箱子,这些家当后来在根据地成了救命的本钱。 等到了晋察冀边区,白求恩才真正见识到什么叫艰苦卓绝。战地医院设在破庙里、土窑里,纱布用了洗洗再用,连麻醉药都是按滴算计。 有次他看见护士把取出的弹头往草丛里扔,急得直跳脚:“这些金属碎片都要登记!从伤口取出的位置能判断敌人用的什么武器!”这个细节后来被他写进了战地医疗手册。 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他的工作节奏。1938年9月的洪子店战役,从前线抬下来的伤员不断线。白求恩带着医疗队连续四十个小时没合眼,做了115台手术。最后实在站不住了,就跪在泥地上继续做。 有个小战士腿部中弹,大家都说要截肢,他硬是花了三个小时做血管吻合,保住了那条腿。后来他开玩笑说:“在加拿大我做一台手术的收入够买辆汽车,在中国救活一个战士的价值能买下整条街。” 不过白求恩最厉害的不是自己当“手术狂人”,而是懂得“授人以渔”。根据地的卫生员大多只认得几个字,他发明的土法教学现在听着都让人拍案叫绝:用树枝在沙地上画人体解剖图,拿土豆练缝合技术,最绝的是用芦苇管当导尿管教插管。 有个叫王振远的卫生员第一次做清创手直抖,白求恩抓着他的手说:“别怕,你每犹豫一分钟,细菌就前进一厘米。”这句话让这个农村娃后来成了战伤处理专家。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抢救一名头部受伤的战士时,手套破了,手指被碎骨划伤。要放在现在,几支抗生素就能搞定,可那时候根据地连磺胺都紧缺。 伤口发炎化脓,他发起高烧,左手肿得跟馒头似的。大家要送他去后方医院,他死活不肯:“我这儿还编着教材呢,前线的同志们等着用。” 生命最后几天,他发着烧还在油灯下修改《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与技术》。这本书后来被印成小册子在各根据地流传,薄薄的六十多页,从怎么用门板搭手术台到怎么自制蒸馏水,全是干货。 有段话特别打动人:“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我们要记住——医生的勇气和智慧,本身就是最好的药品。” 11月12日凌晨,白求恩永远闭上了眼睛。整理遗物时,人们在他日记本里发现一张照片,背面写着:“献给中国人民的礼物——一个加拿大共产党员的心。” 他带来的X光机后来在战场上救了多少人,已经数不清了;他培训的238名医务人员成了新中国医疗事业的种子;他那本被翻烂的战地医疗手册,直到朝鲜战争还在沿用。 现在您可能明白了,白求恩之所以成为白求恩,不只是因为他医术高超,更是因为他把医学当作改变世界的武器。他曾经说过:“作为医生,我们最可怕的敌人不是死亡,而是对死亡的默许。” 这句话在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他用短短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种下了一棵叫做“医者仁心”的大树,如今这棵树早已枝繁叶茂,荫庇着千千万万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