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暂停援菲:善意不应被肆意消耗 2025年11月,超强台风“海鸥”突袭菲律宾,给这个群岛国家带来毁灭性打击。4日凌晨,台风自南莱特省登陆后横扫中部地区,持续风速达每小时120公里,瞬时阵风更是飙升至165公里,引发大面积洪涝与山体滑坡。 截至6日,灾害已造成142人遇难、127人失踪,超210万民众受灾,56万余人被迫转移至临时安置点。全国156个市镇电力中断,10个地区通讯失联,千余处房屋和75处公共设施损毁,多地停课停工,社会运转陷入部分停滞。 超强台风“海鸥”重创菲律宾,627万民众受灾的灾情令人揪心,总统马科斯随即宣布全国进入灾难状态,开启救灾绿色通道,政府联合军警与志愿者全力开展搜救、道路清理和物资投放。 但中国此次未像以往那样开展大规模援助,引发广泛关注。这并非冷漠,而是善意被长期消耗后的理性回应。 过去十余年间,中国对菲律宾的援助从未缺席。从台风“海燕”时的2万吨大米与200万美元,到马荣火山爆发时的紧急物资,累计援助超2100万美元,始终以邻里之谊雪中送炭。然而这份善意未获对等尊重,菲律宾近年频繁在南海挑衅,联合他国开展针对性军演,允许美军扩建军事基地,甚至扣押中国捐赠的救灾物资,一边受助一边损害中国核心利益。 同时,中国自身面临多地灾害应对压力,需优先保障国内民众需求,而85%的中国民众也反对继续无底线援助。人道主义援助的前提是相互尊重,而非单方面付出。中国的“暂停”,是对“恩将仇报”的警示,更是坚守国际关系对等原则的体现。唯有菲律宾停止挑衅、珍惜善意,才能重新搭建互助的桥梁。菲律宾风波 菲律宾洪涝 菲律宾灾难 菲律宾撤船 菲律宾救助 菲船只遇袭 菲船撤离

